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鸡兔同笼》教学点评(戴绍晖)

(2009-11-26 10:25:06)
标签:

杂谈

刚才,我们聆听了一堂数学课——《鸡兔同笼》,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个教师,不管是不是数学老师,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怎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关注的是什么?下面我就这堂数学课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扎实而富有灵气的。扎实,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看到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过程。与课前的基础比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提升了多少。灵气,则是教学应该在追求开放自主的基础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它所显现的是教师的一种高超的教学技艺。注重课堂生成,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才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他的灵性,他用“奇思妙想”等幽默的语言启发了学生的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学生的思维拓展过程中起到了点拨的作用。

鸡兔同笼问题老教材里是奥数题,是少数精英学生学习的竞赛内容,如今在新课程中被放在数学广角里,是全体学生学习的一般内容。如何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学得了、学得好、学得乐,广大教师都在密切关注。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大多数教师认同于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和解题策略。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很好的体现了目标的达成。

1.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学生先后运用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代数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注重了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的随意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

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教师把《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探讨之处:

1、课堂上具体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如在处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关系时,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好在什么地方?但是,当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归纳。比较简略的带过了。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方法的优劣,然后根据题目的类型及自身的思维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不够规范。“8个圆圈代表8种动物。”“8头代表8个动物”“袋子里有几个2分硬币?几个5分硬币?”……在教学中教师多次出现类似这样的语言,教师所使用的量词都是不精确,甚至是错误的。这里并不代表8种动物,只有鸡和兔子两种,也不能说8个动物,准确的表述应该为8只小动物。硬币的量词不能用“个”,而应该用“枚。虽然是数学学科教学,但是学科教学是相通的,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