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一年级 |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难点分析:
预设理念:
预设过程:
一、活动一:比一比
1、请全班最高的同学上台和老师比高矮
2、请全班学习最好的同学和最高的同学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这里因为缺少比的标准,学生可能很难比较。
引导学生从高矮、胖瘦、学习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引入小组激励机制,评选星级小组
设计意图:学生并不只带着书本走进课堂,而是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知、带着已有的知识来的。因此,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结合平时常见而又熟悉的比高矮,让学生直观的建立起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老师比同学高的部分与同学比老师矮的部分是同一部分。同时启发学生由比高矮到比学习,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活动二:做凳子
于是,明明找来一根木棒,从短的这边对过去,把长的锯掉了,可一锯锯多了,凳子还是不平,于是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另外三条腿也锯了一些,可又锯多了,凳子还是不平,就这样锯过来,锯过去,你猜猜结果会怎样?(凳子的脚都锯完了)
学情预设:
方法㈠:用绳子量出短的那条腿,再从长腿里量出同样多的部分,就把多余的部分锯掉。
方法㈡:用尺子量出他们的长度,长腿19厘米,短腿17厘米,再用减法。
3、在修凳子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近学生视野。其实,本节课教材上的情境是作业评比红花图,从图中去比谁比谁多做几多,谁比谁少做几多,虽然也体现了从生活中来,但有种为解决问题而故意设计问题,真实性不强,而且教学时不易操作,所以这里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处理,将作业评比红花图改成更有趣,更有用的做凳子的故事情境,让问题的产生更贴近事实,从而也更易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做凳子的活动中,很自然地探索出了求多余部分用减法计算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活动三:做游戏。
(1)请学生相互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说明规则后用圆片记录。
(2)根据游戏结果初步感知各自圆片个数。
(3)合作探索比较多少的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比较情况:
第一:数个数,两个学生直接数出圆片的个数,然后通过数的大小比较谁赢的多。
第二:不数个数,直接将两人的圆片一个对一个摆好,通过摆的长短判断谁赢的多。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会用第一种方法,但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一一对应的思想,能为后面解决多几个,少几个的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根据自己摆的结果,一般能很快找出多几个,但对于怎么知道的,可能不太会表述,但他会将后面多的几个圆片数出来。此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互动的活动设计,将数学问题解决在有趣的游戏中,从而建构出最佳的解题策略。这样的方式比直接教学生使用规则、公式解题更有效果。而且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动态生成,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比较过程,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四:总结提问
1、总结每组的得☆情况。
2、根据每组的得☆情况提出一个“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小组提问后组内同学列式。
3、你想对☆少的小组说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目标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是完成其余目标的动力,是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因素。贯穿课堂始终的得☆活动,不仅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勉励,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