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说课----陈建明

(2008-04-16 21:58:28)
标签:

教育

分类: 一年级

说课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是在上学期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本学期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以后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节课属于新课程中“用数学”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范围。与以往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往此类“应用题”提供的素材是经过处理的问题,而这里的“用数学”提供的是事实,它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问题情境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力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密切相连,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喜欢数学。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解决这类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个数同样多、大于、小于、比较一些实物的多少以及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初步知识上学习的。虽然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提出并解决本节课的问题,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学生在认识解决问题的本质上还是比较模糊。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提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探索和研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分析:

    理解并掌握比多少的数量关系,即弄清“谁与谁比”。这里对于重难点的突出突破,我主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在具体问题中显现重点,突出难点,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情境中领悟到重难所在。

预设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本节课中,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有效地创造和使用了教材,创设了四个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身经历将比多少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预设过程:

    整节课我主要围绕“四个游戏活动”展开的。

一、活动一:比一比

1、请全班最高的同学上台和老师比高矮

    ①你发现了什么?

    ②老师比他高的是哪一部分?他比老师矮的是哪一部分?

2、请全班学习最好的同学和最高的同学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这里因为缺少比的标准,学生可能很难比较。

引导学生从高矮、胖瘦、学习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引入小组激励机制,评选星级小组

 师:你们愿意向×××(学习最好)学习吗?今天我们设立了评比台,四个组就来比一比,看谁表现好就给他们组奖励一颗☆,最后评出学习最棒的小组.

设计意图:学生并不只带着书本走进课堂,而是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知、带着已有的知识来的。因此,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结合平时常见而又熟悉的比高矮,让学生直观的建立起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老师比同学高的部分与同学比老师矮的部分是同一部分。同时启发学生由比高矮到比学习,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活动二:做凳子

 1、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问题。

    从前,有一个人叫明明,他跟着师傅学木匠,学了不久,就认为学会了。师傅叫他做一把凳子,明明忙了一天,终于把凳子做好了。可这张凳子怎么搭也搭不平,明明仔细一看,原来有一条腿做长了。该怎么办呢?(锯掉一些)

于是,明明找来一根木棒,从短的这边对过去,把长的锯掉了,可一锯锯多了,凳子还是不平,于是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另外三条腿也锯了一些,可又锯多了,凳子还是不平,就这样锯过来,锯过去,你猜猜结果会怎样?(凳子的脚都锯完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明明锯多了)

   师:到底要锯多少呢?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小朋友们想想,你用什么办法把凳子修平?老师提供一点帮助,可以选择尺子或绳子。

    ①独立思考。

    ②同桌交流、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最好的办法。

    ③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学情预设:

方法㈠:用绳子量出短的那条腿,再从长腿里量出同样多的部分,就把多余的部分锯掉。

方法㈡:用尺子量出他们的长度,长腿19厘米,短腿17厘米,再用减法。

3、在修凳子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师结合学生回答和平面图,小结解决比多少的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近学生视野。其实,本节课教材上的情境是作业评比红花图,从图中去比谁比谁多做几多,谁比谁少做几多,虽然也体现了从生活中来,但有种为解决问题而故意设计问题,真实性不强,而且教学时不易操作,所以这里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处理,将作业评比红花图改成更有趣,更有用的做凳子的故事情境,让问题的产生更贴近事实,从而也更易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做凳子的活动中,很自然地探索出了求多余部分用减法计算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活动三:做游戏。

(1)请学生相互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说明规则后用圆片记录。

(2)根据游戏结果初步感知各自圆片个数。

(3)合作探索比较多少的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比较情况:

第一:数个数,两个学生直接数出圆片的个数,然后通过数的大小比较谁赢的多。

第二:不数个数,直接将两人的圆片一个对一个摆好,通过摆的长短判断谁赢的多。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会用第一种方法,但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第二种,因为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一一对应的思想,能为后面解决多几个,少几个的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学生充分肯定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比较,进一步提出你比他多赢几次?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根据自己摆的结果,一般能很快找出多几个,但对于怎么知道的,可能不太会表述,但他会将后面多的几个圆片数出来。此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互动的活动设计,将数学问题解决在有趣的游戏中,从而建构出最佳的解题策略。这样的方式比直接教学生使用规则、公式解题更有效果。而且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动态生成,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比较过程,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经历了游戏活动后,提出问题,用算式怎样表示,两人说一说、写一写。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了。但在说的时候还应进一步明确谁与谁比。

四、活动四:总结提问

1、总结每组的得☆情况。

2、根据每组的得☆情况提出一个“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小组提问后组内同学列式。

3、你想对☆少的小组说什么?

   你想对☆多的小组说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目标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是完成其余目标的动力,是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因素。贯穿课堂始终的得☆活动,不仅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勉励,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