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小知识
(2013-11-04 13:40:42)
标签:
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1)不宜饮头遍茶:因为在茶叶的生长和加工过程中,茶叶表面或多或少会残留些微细杂物和农药,这些物质会大部分浸出在头遍茶里,因此头遍茶是不宜饮用的。
(2)不宜用滚沸水沏茶:用温度过高的水沏茶,一方面会使茶叶中的部分营养物质遭到损失,特别是维生素损失较大;另一方面会把茶叶中的有害物质浸出较多,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沏茶最好用70~80℃的热开水。
(3)不宜饮浓茶:浓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喝浓茶可使胃黏膜收缩、蛋白质凝固沉淀,从而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喝浓茶能够减弱胃肠对食物中铁的吸收,久而久之,会引起维生素B。缺乏症;患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炎及肝炎的病人,空腹饮浓茶会使病情加重,晚上饮浓茶会使人兴奋,造成失眠;产妇哺乳期饮浓茶,由于茶有收敛作用,会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因此,喝茶宜清淡,不宜过浓。
(4)不宜饮隔夜茶:茶泡得时间较长,维生素C、P等营养素会大量损失;茶水中的鞣酸会因被氧化而变成有刺激性的氧化物,能伤脾胃,引起肠胃炎症;茶水中的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也易因细菌、真菌的繁殖而使茶水变质。
(5)不宜饮久放的茶:据化学分析,茶叶中含有有机化学成分达400余种、无机矿物元素达40余种,它们对人体虽然都无害,但泡好后的茶叶水放置时间长了却会使有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对人有害的物质,因此放置较久的茶水不宜再喝。
(6)茶叶不宜多次冲泡:冲泡茶叶以3~4次为好,如冲泡次数过多,会将茶叶中的无用物质冲泡出来,这些物质既对人体无益,又会使茶水的味道大为降低。
(7)不宜空腹喝茶:有人习惯于清晨起来喝茶,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久之会伤害身体。因为空腹喝茶会引起“茶醉”,表现为头晕、心慌、乏力、腹饥,甚至站立不稳、走路蹒跚,一般说,肾虚体弱者更不宜空腹喝茶。
(8)不宜喝冷茶:喝冷茶,特别是在炎夏季节暴饮数大碗,喝起来很痛快,实际上却无清热化痰之功,反而会有滞寒聚疾之弊。
(9)不宜每日过多饮茶:每日饮茶量的标准,应以健康成年人不超过5克茶叶为宜。妇女、儿童、老年人根据个人体质、饮茶史等情况,酌情减少。
(10)不宜饮用劣质茶:受潮发霉、变馊变味的劣质茶,对人体有害无益,不可饮用。
(11)不宜睡前饮茶;睡前饮茶,特别是过多饮茶和饮浓茶,会使神经兴奋,引起失眠。老年人睡前饮茶还会造成心慌不安、尿频等。
(12)发热时不宜饮茶:发热时饮茶,往往会使发热更重,不利于治疗。
(13)脾胃恶寒或者体弱气虚者不宜多饮茶,每天清茶一杯足矣。
(14)不宜用保温杯泡茶:用保温杯泡茶,让茶水较长时间保持高温,犹如在沸水中熬煮一样,结果会使茶的芳香油挥发,香味减少;会使茶汁过浓,鞣酸、茶碱过多,茶味变苦涩;会使茶叶中的维生素C、P遭到破坏而损失。
(15)饭前、饭后不宜立即饮茶:饭前饮茶,会使唾液变淡,造成饮食无味,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之会造成营养不良。饭后立即饮茶,茶中鞣质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影响人体对其的吸收。
(16)不宜煮茶叶喝:在我国农村,有些地方有煮茶喝的习惯,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因为茶叶在高温烧煮时,会过多地把鞣酸溶解出来,增加茶水的苦涩味道,同时,高温烧煮,会把茶叶的维生素破坏殆尽,使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17)不宜嚼食茶叶:有的人有嚼食茶叶的嗜好,以为嚼食茶叶可以更好地吸收茶叶中的营养物质,这种认识和做法更为偏颇。因为茶叶在生长过程中,要受到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又会受到污染,使其很可能含有致癌物质——多环芳香烃苯并芘。因此,茶叶是不宜嚼食的,泡过三四次后就应将茶叶倒掉。
(18)不宜多饮新茶:由于新茶采摘、加工不久,其色泽鲜艳、味道浓郁,因此不少人喜欢饮用新茶,而且喜欢多饮。岂不知,多饮新茶是不当的。这是因为,新采摘制成的茶叶中,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生物碱等生化物,大量饮较浓、较多的新茶,其中的咖啡碱及多种芳香油能使人的神经系统极度兴奋,出现血液循环加快、心率加快,令人感到心慌。另外,大量饮用新茶,会使生物碱在人体内大量积聚,使人的体温增高、四肢无力,甚至出现肌肉颤动等症状,影响人的正常情绪和工作。因此,新茶是不宜多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