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乳腺癌乳癌淋巴结肿块乳岩 |
分类: 病种介绍 |
什么原因引起乳腺癌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涵之一,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部分,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的相当于中医正气的生理功能。乳腺癌患者IgA, Igm均显著升高,说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活跃抗体生成释放增多。阳气虚和阴血虚型患者IgA,IgG有下降趋势,这与国内绝大多数对虚证体液免疫功能的报道一致,说明正气虚弱,机体各脏器功能无论是蛋自质合成,还是免疫系统的反应性都有所下降。
(一)淋巴播散:乳腺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最多为腋下,其次为锁骨下及锁骨上淋巴结。双侧乳房存在交通淋巴管,也可发生双侧乳腺的转移、播散。即使临床未能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中仍发现有1/3左右的病例已经出现了腋下淋巴结的转移。内乳淋巴结和腋淋巴结为乳腺癌转移第1站,锁骨上淋巴结为第2站,此站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标志着乳腺癌已属晚期。(二)血行播散:乳腺癌通过血道播散发生远处部位转移的能力较强,出现也较早,可以发生在淋巴结转移灶出现之前。最常见的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肾、卵巢及骨髓等。
乳腺癌需要做哪些检查
X线诊断:乳腺照相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分为干板照相及低剂量调线照相。年轻妇女的乳腺组织容易受放射线的损伤,同时其乳腺组织较致密,一般不易作出诊断及鉴别,因而对35岁以下的妇女常不主张作乳腺照相检查。
超声显象检查: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超声显象对明确肿块大小常较正确,因而可以用来比较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的疗效。
其他影象学诊断方法有热图象检查、近红外线扫描、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
(一)临床诊断
1.病史
①年龄30岁以下的妇女,月经初潮于12岁以前,53岁以后绝经,未婚或婚后未育;
②30岁以后生育,生育后未哺乳,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
2.症状。
①乳房肿块为乳癌的首要症状,大多为单发。肿块质硬,边缘不整,少数如橡皮样硬,早期能推动,较晚则活动受限甚至固定;
②疼痛:不足1/3的病人有钝痛和刺痛感;
③乳头糜烂,有痂皮,要考虑湿疹样癌;全乳房红肿,巨块似炎症,发展迅速,应注意是否为炎性乳癌。
3.体征
①乳头回缩固定或向病灶偏斜;
②皮肤出现凹陷,称"酒窝"征,晚期有"橘皮样"改变;
③腋下淋巴结肿大。
4.配合多种物理诊断,提示有乳腺癌之可能者,均应直到明确诊断,不可轻易排除乳腺癌。
(二)病理诊断
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确诊者。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