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乳腺癌

(2008-05-18 08:20:53)
标签:

健康

乳腺癌

乳癌

淋巴结

肿块

乳岩

分类: 病种介绍

    乳房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系源于乳腺的上皮组织(乳癌),少数可源自乳房的各种非上皮组织(各种肉瘤),偶可见到混合性的癌肉瘤。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女性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什么原因引起乳腺癌

    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此外,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外界理化因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乳腺癌中医病因分析

    中医能够有效地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功能,从而防止癌变。中医认为乳腺癌相当于中医的"乳岩"、"乳石痈"、"乳痞"、"乳发"、"乳核"、"妒乳"等范畴.它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正气不足、风寒内侵、七情内伤、所愿不遂、郁结伤肝、引起体内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降低了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抵抗力,在癌基因作用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终致气滞血淤、邪毒蕴内,痰浊交凝,结滞乳部而成乳腺癌。
    乳腺癌在历代文献中被称为“乳岩”等,综合历代和现代医家论述,本文提出“毒邪”是贯穿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始终的病因和病理产物,“六淫伏毒”和“七情郁毒”是乳腺癌发生的两大主要病因,“癌毒内生”是乳腺癌发生的核心变化,“痰毒瘀结”是乳腺癌发展的核心病机,“余毒未清”是术后的主要病机,“余毒旁窜”是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病机,“散结解毒”是术后抗复发转移治疗的重要治则。乳腺癌痰毒瘀结病机理论和散结解毒治则治法完善和发展了乳腺癌中医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癌中西医病因的关系

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涵之一,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部分,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的相当于中医正气的生理功能。乳腺癌患者IgA, Igm均显著升高,说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活跃抗体生成释放增多。阳气虚和阴血虚型患者IgA,IgG有下降趋势,这与国内绝大多数对虚证体液免疫功能的报道一致,说明正气虚弱,机体各脏器功能无论是蛋自质合成,还是免疫系统的反应性都有所下降。

乳腺癌有什么症状

    乳癌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其次是乳头、乳晕区和内上象限。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内陷等。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水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乳腺癌扩散转移

(一)淋巴播散:乳腺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最多为腋下,其次为锁骨下及锁骨上淋巴结。双侧乳房存在交通淋巴管,也可发生双侧乳腺的转移、播散。即使临床未能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中仍发现有1/3左右的病例已经出现了腋下淋巴结的转移。内乳淋巴结和腋淋巴结为乳腺癌转移第1站,锁骨上淋巴结为第2站,此站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标志着乳腺癌已属晚期。(二)血行播散:乳腺癌通过血道播散发生远处部位转移的能力较强,出现也较早,可以发生在淋巴结转移灶出现之前。最常见的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肾、卵巢及骨髓等。

乳腺癌需要做哪些检查
    大多数病人的肿瘤均为自己发现。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后,大多数的肿块可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X线诊断:乳腺照相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分为干板照相及低剂量调线照相。年轻妇女的乳腺组织容易受放射线的损伤,同时其乳腺组织较致密,一般不易作出诊断及鉴别,因而对35岁以下的妇女常不主张作乳腺照相检查。
  超声显象检查: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超声显象对明确肿块大小常较正确,因而可以用来比较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的疗效。 其他影象学诊断方法有热图象检查、近红外线扫描、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脱落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B)正日益被广泛采用,其操作安全,诊断迅速。乳腺癌的最终诊断应该来自活组织检查。

如何诊断乳腺癌

(一)临床诊断
1.病史  
①年龄30岁以下的妇女,月经初潮于12岁以前,53岁以后绝经,未婚或婚后未育;
②30岁以后生育,生育后未哺乳,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
2.症状。
①乳房肿块为乳癌的首要症状,大多为单发。肿块质硬,边缘不整,少数如橡皮样硬,早期能推动,较晚则活动受限甚至固定;
②疼痛:不足1/3的病人有钝痛和刺痛感;
③乳头糜烂,有痂皮,要考虑湿疹样癌;全乳房红肿,巨块似炎症,发展迅速,应注意是否为炎性乳癌。
3.体征
①乳头回缩固定或向病灶偏斜;
②皮肤出现凹陷,称"酒窝"征,晚期有"橘皮样"改变;
③腋下淋巴结肿大。
4.配合多种物理诊断,提示有乳腺癌之可能者,均应直到明确诊断,不可轻易排除乳腺癌。
(二)病理诊断
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确诊者。

来源: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祛斑
后一篇:乳腺疾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