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中国 - 2010中国行
(南味篇)
当年,名导李安拍的电影《饮食男女》(英文名“Eat Drink
Man Woman”)一出,我马上就去看了。当时,我不知道中文是怎么翻译的片名,自己翻成《吃喝男女》。等到看了中文报纸,心里很是羞愧了一把。瞧瞧,俩字之差,水平高下就显出来了。人家的“饮”和“食”多有文化底蕴,比我的“吃”和“喝”高雅多了。
今年,回国度假,从南到北,吃·喝一路,记下一二,立志为自己今后的饮·食文化提高打基础。
在杭州,带着孩子去吃了西湖边有名的“楼外楼”。

楼外楼风景绝佳
我是很想吃“楼外楼”最有名的“西湖醋鱼”和“叫化童鸡”,但我的孩子对鱼不感兴趣,而且在上海的“南麓浙里”也吃过了,这次就遗憾地没有点。“叫化童鸡”又是一整只鸡,我们三个人无论如何吃不完,不可能点。想着孩子应该喜欢酸甜口味的,点了“松鼠鳜鱼”。

“楼外楼”的“松鼠鳜鱼”
这道菜做的色、型俱佳,但遗憾的是浇汁温吞吞,让其味因此大减,有些扫兴。好比谈恋爱,热恋成的机会才大啊;老是温呼着,谈得都不起劲儿了,还结什么婚呢!热菜,也要趁热才好吃啊。

“楼外楼”的“火丝豆苗”
这道清清爽爽的“火丝豆苗”倒是做的出乎意料的好,碧绿的豆苗大火快炒,上面几丝火腿,在口味清香之上加了火腿的鲜醇,色、型、味都好。

“楼外楼”名菜“东坡肉”
我家孩子都爱吃红烧肉,所以一人一碗“东坡肉”。我尝了一下,味道不错,肥而不腻,酥而不烂,有回味。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增色不少。因我自己做的各种口味的红烧肉不比这个差,所以我没要。

“楼外楼”名菜“宋嫂鱼羹”
我点的这盅“宋嫂鱼羹”应该是“楼外楼”的看家名菜之一,结果是让人大失所望!色、味俱差,好像一碗美国版的酸辣汤。比我几年前回国在“张生记”吃的差远了。
在上海,我最喜欢的餐馆当属“鲜墙坊”。大学毕业后20多年再没见过的朋友伟带我去了这家僻静路边的店,里边是怀旧的老上海装饰,领位的招待穿着旧式的长衫,没坐下,就觉得旧时往事幽幽而来,心里非常喜欢伟挑的这个地方。

“鲜墙坊”内一角
我挑的大多都是我在国外吃不到的家常小菜,菜由这家店定制的瓷器一个个端上来,量不大,但样样精致,悦目,悦胃,悦心。

鱼丝春卷

水晶皮冻

香干马兰头
这三样算不上主菜的餐前小食,先把我的食欲勾了起来。春卷炸的外皮香脆,里边的韭黄和鱼丝鲜美多汁,这样的馅很不容易做好的。另两样清清爽爽,吃过唇齿留香。

草头圈子

手剥河虾

茼蒿香干
这三样热炒都是很普通的菜,却做的别致精巧。第一道,我以前从没吃过,因为喜欢野菜“草头”,又听说这“草头圈子”现在蛮时髦,就有了兴趣。常来这儿吃的伟解释给我听这“圈子”可是猪大肠,我犹豫了一下。听伟说不腻口的,下了决心尝尝。这道菜很体现上海本邦菜浓油酱赤的特点,酱香的大肠酥烂入味,爆炒的草头野味十足,两厢搭配,方圆之间,很有创意。
第二道,是我的最爱。第一,这样大而整齐的河虾得之不易;第二,从颜色看,娇红粉白,这河虾非常新鲜;第三,火候和盐掌握的恰到好处。虾刚好断生,肉质细嫩;盐量放的刚好把虾的鲜味带出来却又没有一丝一毫的功高盖主,自自然然间实在是功夫其中。
第三道,普普通通的茼蒿只取其杆,做出的效果大不一样。干净、爽口,很有锅气,是家里的炉灶轻易烧不出来的。
离开上海前的这一晚,和伟一起回到了我们青春的岁月,浏览了我们不同的生活轨道,一一询问了我们互相熟悉的家人、朋友,很开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