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教学,我就发现识字与写字其实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解决识字写字的任务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写,机械的写,以达到记住的目的。我不想让孩子把太多的时间耗费在写字上。所以多年来,我就一直在琢磨怎么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达到少写多记的目的。
起初是自我摸索着,和孩子们用有趣的方法识记字形,如“游”我就让孩子们拆分部件来记忆“一个人带着儿子去方正湖游泳。”这种方法孩子们觉得很新奇也很有趣。“游”字不用多写,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还有不断的学习,我发现了更多的识字方法。尤其是字理识字,是最接近字的真像的一种识字方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觉得中国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笔下的字已有千年的历史,越细研究汉字,越是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在“郭聪小学语文工作室”我找到了一个专项的字理与识字的微课,每节课介绍一个汉字,5分钟左右。大概得有九十几节,包括字理与古诗,字理与十二生肖,字理与二十四节气,还有字串等。非常丰富,我不仅自己每天都看,而且每天一个发到班级群里,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学习。这也许就是一种文化渗透吧。我还在网上买了一本《说文解字》,每学一课,我都到书里找一找生字中的某一个字的演变历程,很有趣。谁能想到“易”是象形字,本意就是一只蜥蜴呢!还有“祭”多难记忆呀,但从字理上讲,就是一只手把一块滴血的肉放在祭台上。这样一讲很形象,我都一下就记住了。在祭的头上加上宝字盖,就是“察”,从字理上讲就是“在庙宇里举行祭祀仪式,然后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这样“察”也记住了。
另外,从一年级开始,我就领着孩子读书,除一些必读的书目外,我每学期都找一些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书籍给孩子看,两年了我们读了《中国寓言故事》、《中华成语故事》、《中外神话故事》、《歇后语》、《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少儿版)这学期我想领着孩子们看《增广贤文》。也许有些孩子是不读的,但毕竟还会有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只要有人读,我的心思就没有白费。
今天想把这些记录下来,就是怕以后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会把这一切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