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材解析 及教学设计

(2013-04-02 20:40:11)
标签:

之情

难点

词句

教材

秋雨

分类: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  语文五年级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材解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教科版第六单元中第12课古代诗、曲四首中的一首。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设计

方正县实验小学  刘茉莉

【教学目标】

1、              运用“题目扩展法”概况诗文主要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

4、              抓住关键语句,诵读、想象、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谈话导入

1、了解西湖。

2、了解苏轼。

3、引出课题。

 

   二、你如何理解诗题?(课文写的是,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荡舟、饮酒,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板书:晴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

2、认读生字词。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4、小组合作,自学诗词。

 

四、品读体味

1、说“晴”

(1)抓住“潋滟”一词,体会晴空万里的西湖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的样子。

(2)抓住“好”一词,结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展开想象,体会西湖风光的绮丽美妙的意境。

 

2、品“雨”

(1)抓住“空濛”一词,体会阴雨绵绵下的西湖的韵味。

(2)通过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进行对比,体会“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3、解“相宜”

(1)西子的传说。

(2)理解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原因。

 

五、写西湖

1、用自己的笔,写出你心目美丽的西湖。

2、朗读欣赏。

 

六、总结升华

“苏轼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词,不仅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对西湖的无比热爱,我觉得孩子们更热爱西湖,说说你的感想。

……

通过谈话,层层递进,带领孩子走近苏轼,走进西湖。

 

   

 

运用“题目扩展法”概括诗文主要内容。

 

 

    小组合作自学诗词,培养孩子自读自悟的能力。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词,而且通过其他诗词的参照对比,使学生对西湖风光有个更透彻的了解,更能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境。然后通过反复诵读,读出美感,加深理解。

 

 

品“雨”这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比,用夏日的暴雨及春雨、秋雨进行对比,品读体会“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妙之处。

 

 

有说“晴”,品“雨”的铺垫,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

 

在这里安排一处小练笔,不仅升华情感,而且锻炼的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最后总结升华,培养孩子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