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许多游客在游览颐和园、香山时,会看到在颐和园与香山之间有一座山(有南北两座小山峰组成),并且看到一座高塔。其实,这玉泉山上,有时你会看到两座塔,再仔细绕山而行,认真观察,会看到三座、四座、五座塔。
玉泉山。从颐和园往西看,远处有一座带塔的山,那就是著名的玉泉山。天气晴朗时它清晰秀丽,阴天下雨时它隐约朦胧。玉泉山山间有园,园间有水,水间有树,树间有寺,寺间有塔。古人曰:山翠引鸣镳,波纹荡画桡。玉泉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本名静明园,自古以来就是京郊优美的风景游览胜地。因为园中有许多泉,其中最大者名玉泉,故以泉名山,称玉泉山。
山下的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守,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三十一年改称今名。
园内旧有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国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重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翠云嘉荫。
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清音带、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眼、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进珠泉、心远阁。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大部毁于兵火。
静明园内的楼、阁、亭、馆、佛寺、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是造园艺术的成功范例。风景今以妙高峰的华藏塔、玉峰塔、裂帛湖、华严洞、玉龙洞、香岩寺、圣缘寺等为最著名。
玉泉——第一泉。北京玉泉位于西郊玉泉山上泊山间石隙中喷涌而出,淙淙之声悦耳。下泄泉水,艳阳光照。犹如垂虹,明时已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明清两代,均为宫廷用水水源。
玉泉山的泉水不但清澈碧透、水味甘美、水温适中,而且含盐量很低,杂质很少。这股质地优良的泉水滋润了数百年的老北京,直到今天它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向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
据传,清帝乾隆为验证该水水质,命太监特制一个银质量斗,用以秤量全国各处送京来名泉水样,其结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银斗重一两。为最轻;济南珍珠泉水重一两二钱;镇江中汁泉水重一两三钱;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趵泉水均为一两四钱。证实乾隆自定评泉关键是水质轻为标准。玉泉水含“杂质”最少,水就清,质量最好,长期饮用才能祛病益寿。于是在“水清而碧,澄洁似玉”的“裂帛湖”畔,刻下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
位于颐和园西部玉泉山巅。又名定光塔(供奉定光佛像),俗称大塔。塔顶距地面150米(塔高33米?),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塔,位于香岩寺中。此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为北京市地理位置最高的塔。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33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身每层八面均辟门窗,壁体很厚,内有盘旋式石梯,层层上达,楼梯宽大平缓,在古塔中很少见到。每层均设佛龛,但已残失。各洞龛均有乾隆年间所制的石刻对联,今大部分尚存。“玉峰塔影”,曾为静明园中一景。
乾隆皇帝在南巡视察镇江时,看到金山寺上的慈寿寺,非常喜欢,乾隆命能工巧匠把金山寺的慈寿寺改造后建在玉泉山顶上,取名玉峰塔。只不过慈寿寺为砖木的六层塔,而玉峰塔为砖石的七层塔。从而玉泉山更为有名。玉峰塔也被称为“定光塔”,此塔是专为供奉定光佛像----燃灯佛而建的。塔高30米,山下共分七层,塔身八角形。原先塔身上为浅黄绿色,近些年前修复后的颜色已经变为红色的了。
2、妙高塔
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北坡上,高17米。该塔建于清代,为圆形覆体式金刚宝座式石塔。塔下为石砌方形塔基。中部塔身为圆形四面有门,上部塔刹。
位于玉泉山南山景区侧峰上。该塔建于清代,为八角七层密檐式石塔。塔身刻有释迦牟尼出家的故事,刻工精细,保存完好。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澄泓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一在山之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洞门刻玉泉二字。……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故曰玉泉垂虹。”
4、圣缘塔
位于玉泉山西南坡的圣缘寺内,为多宝琉璃塔,高15米。
5、镇海塔
该塔立于玉泉池水中,有半塔露出水面,石质,高2米。
(本文资料取材于互联网及《北京的塔》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