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衰传奇五百年

(2011-07-06 17:04:09)
标签:

杂谈

分类: 闲话晋商

盛衰传奇五百年

 

晋商走过了一条悲壮的经商之路。

从明初兴起,到清末衰败的晋商,与这一时期的徽商、浙商、闽商、粤商等大的地域性商帮,共同在500余年的历史中,演绎了中国商人在封建社会的一部兴衰史。晋商在悲壮的经商之路上,成功者为我们留下了一幢幢晋商大院,而失败者只能将他们的故事留在了历史的深处。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对晋商有如下记载:“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牵,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关于晋商千里奔波,追逐财富的经历,清代道光年间的山西忻州诗人王锡纶,也在一首诗中有如下描写:“商人几点思乡泪,洒向刀头尽成血;当年逐利辞乡县,天山翘首程如线;白发慈亲泪满衣,红颜少妇啼成泣;……某家携归万斛装,某客手挥千金便;从此相将爱远行,故故寒邮逐奔电;赢得腰缠十万多,死上他乡不相见。”清代的这两位文化人,给我们留下了对晋商的真实描述。

在这种悲壮的赚取财富过程中,晋商认识到欺编只能谋一时之利,而诚信则能得长久之益。可以说,诚信,是晋商的品德,也是与晋商同时期的中国所有商帮,在悲壮的经商之路上达到了彼此认同、互相共识的一种商业品德。

对晋商中的成功者,有人常用明代中叶山西商人王现关于“异术同心”的论断,为他们寻找一种理论上的支持。认为从明代开始,晋商的发展便有了一种“学而优则商”的自觉的理论依托。这是一种有违历史真实的见解。王现经商的目的之一,就是积累财富,将他的弟弟们送入“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晚年“异术同心”的说法,无非是一个成功商人对未能入仕的自我安慰。就拿祁县乔家大院的先祖乔贵发说吧,他当初不过是个没有文化的孤儿,只是为了谋生,才独身走向了口外。榆次常氏庄园先祖常仲林,也只是一个替富户放羊的放羊汉,为了改变生存状态,才靠经营布匹走向富裕。科举入仕之路与他们不着一点边际,没有入仕的此“术”,还谈何与其“同心”的彼“术”呢?总的来看,这些成功者都是没有文化的民间英雄,他们经商,是出于生计,而非什么理论指导下的行为。在封建社会仕、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中,一直处于底层的商人们等到成功后,还是要为自己花钱买一个官的头衔,用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有史料载,从咸丰二年到咸丰三年,即1852年至1853年,仅一年时间内,晋商大户们,就花出267万两白银用来买官,即是一种反证。

晋商创立了许多先进的经商之道。

1:晋商最早在商品流通中获得了利润

登上了皇帝宝座的朱元璋,面对的却是一个饱经战争苦难后的江山。当时中原大地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老百姓,十亡七八,不少地方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山西境内战事较少,加上中原难民的大量涌入,人口反而增多了。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年间山西的人口达4030454人,比河北和河南两省的人口总数还高过几成。明初从山西向外移民的国家行为,先后进行了50个年头,究竟使多少山西人离乡背景走向全国,那是一个没有留下具体数字的历史,而正是这种强制,使山西人开阔了眼界。任何物资的流通,最早总是随着人的流动而流通的,大移民使山西人看到了种种物资易地后价值的变化,也找到了除种地为生外,搞物资流通谋生的活路。晋商开通的茶道,最具说服力。当浙商和闽商们只在饮茶地区贩卖茶叶时,晋商却在不种茶不饮茶的地区,培养了当地的消费市场。从蒙古、俄罗斯直到英国,晋商在贩运茶叶中,赚取了巨大的利润。

明初,政府开设了九边重镇,长年驻军50万人以上。目的是防备元帝国卷土重来。军事防卫区必然形成一个军事消费区,从棉布、粮食、铁器到林林种种的生活用品,无不成了晋商向这条军事消费区内贩运挣钱的物资。明政府在山西首先实行新政,对向军队贩运粮食的晋商们,给他们“盐引”为奖励。山西南部有盐池,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实行盐的专卖,但明初的政策让晋商有了“盐引”,盐也成了晋商可以用来流通的物资,发财的路子更为广泛。

清代开始,中国再次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明代的九边重镇不复存在,内地汉民与蒙古族人民的交往变得十分自由。山西人囿于人多地少的原因,希求寻得新的生存空间的大批的山西人走出杀虎口,向拥有大量土地的蒙古贵族租种土地谋生。同时,也用商品流动的手段,经商获取利润。明代的山西移民是被迫的一种政治的和经济的行为,而清代的走西口,则是山西民众一种自发的、完全出于经济目的的移民行为了。

2:晋商最早开创了期货贸易。

乔家大院的第一代创始人乔贵发,在清代乾隆年间只身走口外,挣下钱后就做了一次买树梢的生意,结果是赔是赚我们姑且不说,他的这次交易,分明可视为中国早期期货交易的雏形。买树梢也叫买青苗,简单说,就是在树捎上还没有挂果,庄稼还是青苗时,就买下树梢上将会结出的果实和地里的粮食。晋商中这种期货贸易方式,起码在乾隆初年就已经出现,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和《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曾于1997年联合出版过一本名为《期货市场运作》的书,作者是美国一位当代知名的期货问题研究专家。该书对美国的期货交易有如下结论:“1848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建立了,成为谷物商人聚会和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的场所。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制定了合约数量、质量和交割标准,确立了一套合约交易规范。这个时期标志着美国期货交易的开始。”

公元1848年,是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65年,则是同治四年。中国的期货交易和期货市场的出现,原来竟比美国提前了一百多年!但是,先进,可以变成落后,落后,可以成为先进,这种转变缘于国家制度的不同。商业的发展需要有适宜商人成长的温床,这个温床就是社会环境。在至高无尚的皇权统治下,在一以贯之的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下,中国的商业萌芽虽然萌发了,却无法获得西方世界的那种生长速度。国家的体制和商业经济的关系,就是这么紧密连系着。

3:晋商最早开始了股份制经营。

股份制经营,是晋商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晋商能形成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的传统,不能仅仅从山西人的性格上找原因。只有当义气和诚信这一潜在的道德,经过各种章程的固化,变成了一种对晋商所有成员集体行为的约束之后,这种股份制的经营形式,才能被强制着溶进晋商们的血液,变成每一位个体经商者的自觉行为,一旦有违,则要成为千夫所指。道德层面上的自律加上制度层面上的他律,形成了晋商以义和诚为特点的种种商业行为。靠了股份制的制度,激发了个人的自律精神,达到了从东家到掌柜、再到店员大小股份者的和谐共赢。

4:晋商最早开始了票号生意。

晋商票号的起源,最传奇的说法,是说票号的起源缘于傅山与顾炎武的谋划,为了反清复明秘密运筹资金,于是组织起票号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机构。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的《傅青主先生大传》,系台湾学者方闻先生所著,便持此说。

山西当代专家学者们多数认为,山西的票号起源于平遥,其创始人是平遥商人雷履泰。雷履泰在财主李大全的西裕成颜料铺北京分号当掌柜,道光初年的一个冬天,在京城做生意的一位老乡来找他,说自个赚了点钱,想捎回老家,又怕沿途遇上土匪,想把这笔银子放在西裕成颜料铺的北京分号里,回平遥后,再请李财东从西裕成的总号里给他兑出这笔银子。并且主动提出,西裕成总号可以从中扣除一些,做为他对西裕成颜料铺的酬谢。票号生意由此而引发,晋商票号在中国的金融界,从此活跃了一百多年,稳踞执全国金融业牛耳的地位。

晋商的衰败留给我们沉重的历史教训。

明清两际兴衰五百年的晋商,因了国家兴而盛,也因了国家衰而败。

1:自身的原因。中华书局出版的《山西通史》载:“嘉庆年间,山西太谷、平遥、介休等县富商大贾从广东省运鸦片回晋中地区偷卖,牟取暴利。……道光初年,山西商人到天津销货,即转贩鸦片回籍,烟毒随着商人的足迹在山西各地流播。”吸食鸦片的晋商后代儿孙,早把祖辈创业的艰辛忘光了。

2:国家的责任。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闭型国家里,商人永远只能被国运所左右,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命运。晋商是伴着由慈禧太后专制的那个大清王朝的衰亡而衰亡的。晋商的衰亡有自身的责任,更多的,则是源自所处的环境。国之兴,商之幸,国之衰,商之败。这就是晋商盛衰五百年传奇的真实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