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大西部——周吉灵《给力西部》出版

标签:
文化艺术报文化给力西部 |
分类: 读书 |
日前,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吉灵最新散文随笔集《给力西部》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80余篇文章,详细记载了作者足迹所涉中国西部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独特风貌。并且,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在那遥远的欧罗巴大陆上,作者以一位东方学人的思维理念对话欧洲,感受他国风情,带给读者一个丰厚而又别于东方文化的异域文化模态,令人读来如临其境。
在这里,不仅有《秦岭龙脉我的家》、《河西走廊的风》、《飞车过西藏》等对西部地域坐标性地理标识的精彩描写,还有如《埃及的颜色》、《欧洲到底有多远》、《走进金字塔》等对欧洲古文化探索的认识,更有《才感到理想很丰满》、《俘获芳心》、《盗猎自然》等在艰难的路途中所见、所思、所遇的感悟。全书以“给力西部,让全国接力,使世界大同”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幅别致又极具文化特色的人文风光,抒发了作者对西部大地的热爱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可谓是一部展现西部厚重古朴人文情怀的长幅画卷。
还原一个大西部
——周吉灵《给力西部》出版
周吉灵 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方向在职研究生。1993年开始在《散文选刊》、《读者》、《延河》等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文史等作品300余篇100多万字。作品荣登2011年散文排行榜,先后获“泰山杯”散文大赛奖及金贤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秦岭读春》、《品读山水写苍茫》、《西部阳光》及长篇小说《二奶》。创刊《秦岭印象》文学双月刊,并担任主编。
《给力西部》序
■ 王 蓬
捧起周吉灵先生这册厚可盈尺的书稿,凡80余篇,数十万字,让人顿生敬意,因为这是唯有勤奋、不尚空谈才会有的收获。书名也好——《给力西部》,让人情不自禁想去西部,踏访西部,想与作者一块儿分享纵情西部山水的愉悦。首先,让我惊讶的是这部书稿,涉猎广泛,举凡去周原怀古,觅炎帝踪迹,访壶口瀑布,看敦煌佛窟;穿越祁连山,感叹蜀道难,神游九寨沟,掠过青海湖;太白读山,丽江阅水,走马关中,秦陵怀殇,逆河西走廊的风,看西安古城的雪,抚摸拉萨城头的云,赏苍山洱海的花;甚至,还远涉重洋,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到托尔斯泰庄园,走进德国的森林,沐浴罗马的阳光,再是纵横威尼斯的水巷,看卢浮宫逼人眼目的珍宝……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大开眼界。
吉灵热爱山水,钟情山水,绝非偶然。他的故乡便在秦岭腹地,嘉陵江畔,一个有氐羌民族遗风的村落,祖辈皆与山水为伴。吉灵相邀我去是初冬,老远便见着游龙般的山峦,嘉陵江水逶迤而来,河谷开阔的地方全开垦出来,绿茵茵地生长着萝卜白菜;聚族而居的院落挂满金黄的苞谷,鲜红的辣椒;有水牛蹒跚,母鸡觅食,圈里哼哼着肥猪,屋顶飘升着炊烟,一派祥和的农家气象。最让人难忘的是村里家家都有大火塘,吉灵大嫂在大塘边为我们熬罐罐茶。这是把茶叶、面粉、芝麻、食盐放在一起煮熬,再配以炒核桃、豆腐、肉丁、苞谷面馍馍。山里群众清晨出坡,饱餐一顿,止渴耐饥,整日不饿,这就是羌人遗风了。其实,这一带自古就是氐羌民族生存繁衍之土。西晋时,在陇南立国300年之久的仇池国国王便是略阳氐人杨氏家庭的先祖。至今略阳山区农村保留着羊皮鼓、长头帕、罐罐茶。略阳县城有座羌人风格明显的江神庙。再看吉灵,体型健壮,鼻梁高挺,眼亮眉浓有股英武之气,问及先祖,吉灵讲,漫长岁月,民族融和,加之前几十年运动不断,山区亦不能幸免,怕惹麻烦,村人登记全为汉族。如今,谁也说不清了,总之,都是中华民族。
这一带嘉陵河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与甘肃、四川相邻,属鸡啼闻三省的地方。早年航运畅通,船工号子响彻河谷,山道上马帮络绎,形成水旱码头,物资聚散,沟通陕甘,很是繁荣。李白《蜀道难》中咏叹过的青泥岭,吴玠抵抗金兵的仙人关,与女皇武则天相关的灵崖寺都距此不远。尤其东汉时期在距吉灵村子仅一公里的嘉陵河边,凿有一方摩崖刻石《郙阁颂》,记载航运与古道通塞情况,在金石、书法、文物、考古界享有盛名,十分珍贵。吉灵儿时放羊、拉柴常在刻石下玩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灵热爱山水,尤其热爱蕴蓄于山水间的历史人文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其实,吉灵给我留下至深印象的不仅是他的山水文章,还有他做事认真负责,坚韧不拔的劲儿。几年前,汶川5.12地震,吉灵所在的略阳在龙门山断裂带范围,属重灾区。其时,吉灵为略阳县文教局副局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这座学校专为农家子弟培养一技之长。学校受灾惨重,非重建不可。但在灾后重建环节中,由于申报项目众多,职业学校未被列入。当时,项目已由省市统一报送了,吉灵得知消息后立刻四处找人求助,事情要放别人,或放弃或再等机会,周吉灵不,他深知农家孩子读书不易,学一门生存之技更不易,他自己便有切身体会。他几乎没有片刻犹豫,连夜向县市省领导如实禀报,并向援建方诚恳请求,最后各级为他这种精神感动,争取到了这个项目。整整1.5亿元资金,为秦岭山区的孩子修起了一座上规模、上档次的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培养出来的技工生数以百计,为秦岭深处不少农家带来希望。他个人也被评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杰出贡献人物。
周吉灵的执着与坚韧不拔还表现在他寻山问水上。作为公职人员,他大多利用公休假日,与朋友结伴探访西部。他曾创造了一项几乎堪称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事情,利用国庆节七天长假,全程跑完了3000公里的青藏线(从汉中出发)和3000公里的川藏线。凡去过的人都知道,仅是川藏线便要翻越14座海拔超过3000米的雪山和无数的深谷激流,最老练、最勇敢的司机仅跑川藏线便需整整一个星期,这还是指道路畅通,天气晴好的正常情况。古诗“胡天八月即飞雪”,每年国庆时青藏高原已是大雪纷飞,沿途兵站都撤回了。周吉灵却硬在遭遇雪崩路塌,黑夜迷路,车坏焦灼的种种险情之后,不仅安全返回,还在藏区与一位藏族姑娘相识,发生一系列故事,他返回后写出的《飞车过西藏》、《再访康巴藏家》便收集在本书之中,读者自可欣赏。
文若其人,读吉灵的文章,如同与他交往,感到实在,让人放心,仿佛见他跋涉于山水之间,挥笔于孤灯之下,这无不需要坚韧坚持。读他作品,还能感受到他热爱生活,富有活力,情绪激昂,给人感染,让人激励。这便是值得我学习的了。
后
■ 周吉灵
给力西部
作者:周吉灵
出版:西安出版社
定价:36.00元
与 张军孝先生谋面已久,却多次都在陕西文学会议上擦肩而过。2012年国庆前夕,在西安碑林一个古色古香的关中小吃店里终于坐在了一起,这还得益于王蓬老师的牵线。
席间张军孝先生拿出随身携带的银色铁盒倒骑驴牌二锅头,每人斟上一杯,没有号召,没有相劝,几分钟二两烧酒已下三人之肚,话题突然热络,谈的当然是文学与出版。我知道,张军孝先生是西安出版社社长,又是陕西出版界、文化界巨头之一,三言两语中就提起了出书,他就问我有何打算,我说我最近正在写《亚欧对话》,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亚欧之间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等做以粗浅的比较,以供来人参考,但还有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未去过,待将这两个地方走完后才能成书。此话一出,一口浓厚关中腔调的张军孝与王蓬老师齐声说:“不可,不可,咱们都是西部人,就写西部”。因此,《给力西部》既现代又拗口的书名浮出心头。
说写就写,回家我就将西行十余次拍摄的照片和游记及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翻检出来一看,还真不少。随即埋进书房挑选、摘要、补记,整整三个月,不是早晨从凌晨开始,就是上班从周末开始,忘了时间,忘了作息,没有人知道我行色匆匆干什么。饿了方便面充饥,困了书房沙发是最好的床铺,推掉一切应酬,直到眼睛发麻,手指发困,有时还感到脑汁流干,心血沥尽,但计划的篇目还在催促。
整理补写期间,还编辑了两期《秦岭印象》,并将家乡建制达81年的武兴国历史翻捡出来,另册结集了《武兴国志》,填补了当地历史文化断层。同时,还将描写故乡的文稿另行挑拣整理集成《魅力家乡》篇。
当我边写作边整理时,一幕幕西部美丽的风景、动人的场面、悠久的历史翻江倒海般再次浮现在脑海中,让人总是有写不完、道不尽、抒不完的情怀,有时兴奋得一天一夜不合眼,夜以继日奋笔疾书。
当2013年的钟声响起之时,我终于搁下了笔,一气呵成了目前的书稿,尽管修辞、句式、艺术上少了许多润色,但这些都是我内心真实的流露与表白。我不管这些文字多么苍白无力,至少这是对生我养我的西部的无私奉献。
书稿结集后,得到了梁晓声、林菲、周明、王宗仁、雷涛、王蓬、李汉荣等文学大家们的点评,让我深受感动。王蓬、李汉荣老师还在百忙中提笔为我写序,让我感激不尽。陕西省略阳县委、县政府在工作上给予了我诸多的关照,至今难忘。
我生在西部,给力西部,自然使然。
名家点评
林 非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
西部大有作为,多写动人的佳作,讴歌西部,奉献社会。
梁晓声 著名作家
爱西部,读好书,写好的散文,后生可敬。
雷
读了作品,我认识了周吉灵。他作为一个秦人专门为西部写作,仅从这一点而言,其作品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
作品写得鲜活,是用真情来写的。从审美角度而言,他的作品透出的自然美感,使读者领略到一种人与环境相依的亲情,这也是他的作品耐读的因子。在工业污染严重的当下,读这类作品会让人有一种轻松愉悦和回归西部、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透过作品,他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有切肤的体验。也正因为这些体验,他才对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乐于涉猎,善于捕捉。这是一种情操,一个人保持这种情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观。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吉灵业余喜欢读书作文,很有成绩。我印象较深的是他的游记。现今旅游已成大众消费行为,世界已成热闹的游乐园,商业和便捷的交通将无以计数的人潮,分秒不停地送往各国各地各景点,除了地壳以下尚未打造成可以游玩创收的景点,因而还保持着亘古以来概不泄露的机密和不容亵玩的贞操,除此之外,世界似已无神秘可言,变成了一个花钱就可以买卖消费的游乐场、大卖场。世界一旦无神秘,注定就少神圣;少神圣,就少神韵;少神韵,则好诗妙文必少矣。我们读一篇诗文,觉得它好,总因了它文字的后面蕴藏着一种更深的、不可穷尽的意味和妙谛。为什么古典诗文耐读?我想就源于此吧。而现今,无以计数的旅游者和他们发在网络上和纸页上的无以计数的海量文字,无非是进行着和展览着一种大致差不多几乎一样的消费体验,只不过由一般的物质消费变成了景观消费和异域消费,无不带着商业和时尚的气息,文字里传述的东西也是雷同者居多。
吉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一般化地描摹旅途景观,再夹带一点众人皆知、也未必高明的议论或感悟,而是注重在景观、遗迹、风物的背后,挖掘其历史蕴藏和诗性意味,以及在与事物突然邂逅时产生的对心灵和情感的刹那碰触而引发的情思联想,同时也有对过度物质化、商业化、浅薄化的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思考。但是,这世界到处是人造景观,商业的轮胎和技术的铁鞋无远弗届。即使天然的山水,历史的遗迹,也被商业、文化、技术有意无意做了太多的渲染、涂抹和覆盖,真正天然之境、原生之物,已寥若晨星。而人造景观只是一种理念制作和消费之物,并不含有天然景物和历史遗存本身蕴藏的无限深意和玄机,充满功利心的当代人造物恰恰是对“天物”之天意和史迹之历史意味的遮蔽与消解。这就需要去蔽寻真,探幽发微,追根还原,也许才能找到那被遮蔽的生命真相和深意。我不爱看充满技术痕迹和商业策略的所谓“著名景点”,那里除了热闹和拥挤,诗意和真趣早已归零。我倒是爱到那些无名无姓的山野僻地,静静地走走坐坐,得片刻清闲和几许野趣,就像我不爱见什么所谓著名的“大人物”,因为大人物身上堆满了他自己加上去的和别人加上去的过量符号和饰物,而他的真身和真性情反而不见了,倒是山野的朴实百姓和寻常小人物身上,散发着真实的感情和人间气息。吉灵也写了一些野山野地,成为他文字里最见性情的文字。特别是他所生长的西部,在他的笔下更加有了品味,有了灵动和仙气。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心语。观物,其实是观心;写景,其实是写心。人心乃天地所造,天地乃人心之源,之镜。是故,观天地即观吾心,写景物即写吾心。而当今旅游者,身游者居多,其主要内容是吃喝玩游购娱,齐刷刷都被商业绑架了,忠实地执行着商业的指令,旅游也就成了一宗消费和商务活动,至多再加上不停摆姿势咔嚓咔嚓照相录影,游走途中本应有的诗意、静观、审美和精神感悟极其稀薄以至于无。古人那种触景生情,体物悟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诗意之游、性情之旅已渐成绝响。而真正的生命漫游,乃情游也,心游也,神游也。即使你到了月球或天狼星或银河的彼岸,你仍然还是游走在你的心域里,只不过换了一处观心之物。愚以为,不仅游记是这样,散文是这样,推而广之,所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味、言之有诗、言之有道的文字,大概都是这样子吧。
吉灵的文字里时有古风显现,这是令人愉快的。
丁小村 汉中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
吉灵业余爱好不多,不贪酒不打牌,用很多心思读古人书,与大师对话、学习知识与探求真理,身上自然流露出一种君子之风。读他的文章,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的文字风景、真挚的人文情怀、清新的山水灵韵和巨大的西部正能量。
刘
吉灵如勤奋的精神候鸟,频繁地往返于生命源头与当下现实之间。他的散文有一股强烈的寻根情节挥之不去,大都涉笔成趣,率意天成,乡土而质朴,有一种诗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