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蒹葭
蒹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45
  • 关注人气:8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护秦腔传统  振兴秦腔艺术

(2011-08-12 23:08:26)
标签:

文化艺术报

谈艺录

文化

保护秦腔传统  振兴秦腔艺术

 

唐瑜

 

 

保护秦腔传统 <wbr> <wbr>振兴秦腔艺术

《射雕》 穆小玫

 

三秦大地,南北纵向,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民歌、秦腔是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具体特征之一,我们应充分去研究和继承。现就秦腔继承与发展问题作以探讨,表述如下,与广大同仁共商。

 

秦腔剧种的内涵

 

秦腔是我国陕西地区最早形成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产生于明代,陕西的民间小曲、说唱艺术构成其基本元素,久以地方俚俗之曲而著名。

秦腔,是明、清时代广泛流行的中国古老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四大声腔之一。其板式戏曲声腔(板腔体),开创了自宋、元南北戏曲的曲牌联缀体(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先例,使中国的戏曲从曲牌体为主的戏曲音乐模式,过渡到了曲牌体与板腔体共存的局面。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竞争,历史上的秦腔取代了号称雅部昆曲在中国剧坛的霸主地位,成为全国戏曲的一面旗帜。明末清初,曾流传到全国各地,对各地的梆子、乱弹、皮簧等多种地方戏曲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形成了我国梆子声腔体系(乱弹)的代表剧种。因此,秦腔亦被誉为“中国梆子声腔体系的鼻祖”。

秦腔,因陕西而得名,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由于语言和地域的不同,秦腔形成了四路风格流派:流行于关中大荔一代的称为东路秦腔(同州梆子);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为中路秦腔,或西安乱弹;流行于西府凤翔及甘肃以西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或西路秦腔;流行于陕南汉中地区的,称为汉调桄桄或南路秦腔,这就是民间所称的中、东、西、南四路秦腔。秦腔的音乐调式属于单一性调式,是中国调式中的七声徵调式,也属于变体燕乐七声调式。目前的调性特征为“苦音”与“欢音”两种,但都属于徵调式。因此,秦腔实际上只有一种调性范畴。

秦腔曾经有辉煌的发展高潮。明代,陕西的地界非常大,包括今天陕西境内及甘肃、青海、宁夏地区,各种秦腔剧团相继兴起,不断向外省传播,到了清代,已经遍及全国,成为社会文化的中流砥柱,以至于后来的梆子腔等许多剧种,都是秦腔的变体。

秦腔是戏和曲的结合,所以称为戏曲。戏,是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感悟的素材,进行文字加工处理,提升到有血有肉的舞台情景,包含各种角色(人物)成分、曲艺潜能成分,角色通过道白的表达,在情景中用唱腔来加强和渲染戏中情节和景物的物态神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潜态作用。按西方艺术分类,中国的秦腔应属于中国式歌剧。

(一)秦腔的发展阶段

秦腔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明代中叶始兴起到明代末,为第一阶段,主要形成了由曲牌体与板腔体声腔并举的秦腔。第二阶段,明末清初,形成了以板腔体为主体的秦腔。这一阶段是秦腔发展的里程碑。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20世纪初期,秦腔的发展不太平衡,主要力量是西安的易俗社和西北地区国民党的军政人物成立的各剧社,有衰落之象,加上西方文化艺术的渗透,人民对“洋”货的崇拜和国民文化的需求变化、战乱等因素,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大多艺人主要以卖艺卖唱、民间流浪方式来延续秦腔艺术。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各省相继成立了国办性质的秦腔院团组织,在创作、演出、管理机制、乐队建设、表演形式,唱腔、发音方法等方面为秦腔的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基础;灯光、音响、特技等的综合利用和展示方面都有了高速且规范的发展。

(二)秦腔的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娱乐形成的多样性变化和需求的变革,秦腔的生存形势受到了严重挑战,一是面临市场化的挑战;二是戏剧表演艺术形式本身存在衰老的问题;三是各种剧团数量减少,艺人改行或退休,形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改业的现象普遍;四是观众越来越少,剧团收入减少,经费不足,运转困难,虽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势头有所回升,但依然不容乐观,要想有大的改观,大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对症下药,排除万难,才能使秦腔戏剧步步振兴。

 

发展、振兴秦腔的必要性

 

秦腔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实际。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是诠释汉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也是戏剧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振兴秦腔,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求,是广大戏剧爱好者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和谐的乡土语言的传媒,它是感召社会和谐的民族文化基石。

(一)秦腔是西部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从远古时期到今天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儿女在三秦沃土、西部广袤的大地上,辛勤地耕耘劳作,从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小曲、民歌、说唱等,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音乐文化的创造。几百年前形成的秦腔,更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中一个坚真的事实,也是西部文化发展的客观历史。今天,秦腔仍然是广大西部地区人民寄托精神、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仍有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我们不能简单抱着蔑视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应站在关系到民族尊严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其民族性。因此,秦腔的存在是关系到民族性存在的问题。有一句话“越是民族的文化,也就是越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没有民族性也就是没有世界性。当今时代,国人民族精神的缺失,传统边缘化的变异现象越来越严重,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减弱,都与民族的文化有关联。秦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的线索。因此,振兴和发展秦腔艺术就是振兴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二)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发展才有生命

秦腔属于民族传统文化,是三秦音乐艺术和戏剧艺术文化的根。根就是文化艺术的生命,要想它的生命有活力,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它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改良和创新,发挥其最典型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艺术实用性的价值作用。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现实的审美需求,缔造现实性的艺术效果,才能取悦于民。目前,广大农村、城市,广泛存在秦腔文化的爱好者和秦腔艺术信仰者,只有很好地发展、振兴秦腔,才能更好地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再由他们的优良感知传导给更多观众乃至下一代,使发展秦腔艺术的天地越来越宽,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这样,秦腔艺术的生命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才会有发展和进步,否则,终将只能收藏于博物馆。

(三)群众需求是推动秦腔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秦腔艺术作为音乐戏剧的一种形态,它的群众需求量和需求边际效应,是推动秦腔这种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与功能所在。因为,只有群众需求,才有发展的必要,如果不需求,它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要培养需求,创造需求条件;其次是发现需求,投其所好。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别人想看、想听的时候才能产生共鸣、产生价值,才能离开需求因素去开发艺术品。因此,从秦腔本身来讲,我们必须注重其自身价值,然后才去发展、不断创新,这就是追求和谐的需求性,迫使我们专门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琢磨需求量最大供给关系,制定新的目标,适应新的形势,假如社会已经不存在秦腔艺术的需求了,我们何以来说发展与振兴呢?所以,需求是发展、振兴秦腔的关键。

 

当前振兴秦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保护秦腔传统 <wbr> <wbr>振兴秦腔艺术

《杨门女将》 穆小玫

 

秦腔是一种表演性质的综合艺术,是集文学、音乐(文场、武场)、美术(布景、灯光、图像、高科技影像、特技制作)、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唱、做、念、打”综合舞台形象展示的一种中国式歌剧艺术,深受人们喜爱,从明代兴起至今,几起几落,兴衰不定,但仍然是大众文化精神需求的一部分,是我国几大戏种中较为成熟和有影响的主流戏种。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社会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单一性娱乐方式向多元性发展,对秦腔的需求正在逐步减少,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空间缩小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秦腔的生存危机,如何解决现实的矛盾,如何思考未来的发展,是振兴秦腔剧种首先要考虑的关键。

(一)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

秦腔的表现形式是由音乐与戏剧两大因素构成,音乐是由演唱、乐队和打击乐队组成,戏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矛盾冲突等生活写照作二次变化,也是中国戏曲中共有的特征,已延用了几百年。正因如此,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秦腔乐队及唱腔设计仍然是老一套,特别是在表现内容上,突破发展不足,音乐总体粗糙,表演形式老套,传统戏的表演形式在演出中占主要比例。从内容上讲,反映现代人、现代生活的剧目太少,离现实生活较远,造成不少人不容易接受此种艺术形式。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上演剧目陈旧,从业人员对于现代人的需求心理、审美意识认识不够,闭门造戏、闭门演戏;二是剧本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滞后,对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内容表现不够贴近时代。现在大多数青年人几乎不看传统戏曲,更不唱戏,在城市更是如此。

上述现状,反映出秦腔的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共鸣不足、社会参与性差、娱乐价值不高、社会效应低的不良结果。因此,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保留与出新,已成为影响秦腔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秦腔戏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文化生活需求的进化与娱乐审美观念脱节

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变化很快,以高科技为主体的文化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是导致秦腔艺术处于弱势的原因之一。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准的提高,如今看电影、看电视、上网、看戏、唱卡拉OK、听音乐,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尚,这正是社会文化的需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变化的客观现实。也就是说,人们在娱乐方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仍然要强化和改变大众对秦腔的需求,以期回到明、清时期,民国初期那种狂热的需求程度,可能只是幻想了。因为一是秦腔的表现形式太陈旧,模式古老;二是演出场所简陋,科技含量不高;三是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与当今时代落差太大,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在审美意识上有严重脱节的现象;四是戏剧的本身在表现结构、表演形式上缺乏创新意识。老套陈规,无吸引力,这些问题造成了秦腔剧种的社会效益差,处于时代边缘,直接威胁秦腔艺术的生命力。

(三)音乐调性调式单一粗糙,造成听觉疲劳

秦腔音乐是单一性调式调性。它的本戏,折子戏,曲牌,戏剧长短如何,内容如何,情景如何,无论欢音、苦音,都只是一种调式,即徵调式为主的调式特征。

中国戏剧音乐的发展,总体上滞后于西方,西洋的歌剧是按照大小调体系在12个音上自由变调。而秦腔只是在一个调上,很难有什么空间和创造余地,人们一听就是那个调调,特别是打击乐简单僵硬粗糙的组合,旋律的发展手法少,和声处于简单支声式复调办法,唱腔唱法古老,让现代人难以接受,所以单一性的秦腔音乐是影响其发展的第二大致命问题。

(四)现代高科技技术运用不足、设备简陋

当今社会各种电子技术、声光技术、影像技术给演艺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这些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在秦腔戏剧中运用不足,还停留在依靠演员的“唱念做打”为主要的表现手段的阶段,对于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在剧情、人物塑造和背景表现力上,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不足。如:许多戏还是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甚至只是运用形体动作来传递情景,这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在时空、思维模式的变化上脱节,在角色与观众心灵碰击上,造成隔阂,远不如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电脑等娱乐方式有趣。另外,简陋的剧场和设施离观众的娱乐需求太远,都是影响秦腔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良、振兴推进秦腔发展的思路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盛与衰败,秦腔剧种的发展也不例外。如何使秦腔剧种从低谷的困境中走出来,除了改革、创新,再无别的路子,如何做好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是我们三秦儿女乃至全国人民必须静心思考的重要话题。我认为,首先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评价更新与发展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取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次是遵循剧种本身的规律特点进行改革创新,解决它本身的不足,才能有振兴和发展的可能。

(一)研究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发展关系

1、保护和尊重传统戏剧是改革创新的前提

秦腔传统戏是历史遗留的精神财富,是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民族文化发展的依据之一,是历史的瑰宝,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可理解为两方面:一是它的表现形式;二是剧目积累的总量。从这个两方面来分析,对秦腔的优良性的挖掘,在传统的继承问题上,其思路应该是尊重、保护、继承、改革、创新。

要对传统剧目进行保护。对于祖上留下来的各种戏,我们必须要保护它的原貌特点。然后再加改编,改编创新后的秦腔戏要达到让看戏的人能够看得懂、听得懂。要针对传统的表演技术和表演风格,融入现代戏剧表演、创作,使之得到很大程度的再现和利用。深入社会调研,吸收人民群众对秦腔戏的意见和要求,把老套、僵死的传统艺术变成鲜活、有血有肉的现代艺术,缓解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矛盾。

2、推陈出新多出秦腔现代戏

秦腔现代戏,是指利用新素材、新手段,创作出表现社会生活等内容的戏剧。要做好现代秦腔戏的发展工作,必须解决好这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以表现现代人和事为主要内容的创作,在数量、质量上都要有大的提高;二是要在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革新。如:对道白形式、腔调、动做设计、叙述情节的方式、唱腔、包装等,都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和现有的做法;三是加强对秦腔现代戏剧创作理论的研究,寻找秦腔占有空间和生存的捷径;四是培养秦腔艺术人才,多出优秀作品;五是加强市场运作功效的力度,加大投入,高制作、高包装,以最新的视觉效果吸引现代人。如《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现代戏,都是获过大奖的好作品,但缺少的是市场运营和现代制作、包装手段。这是造成社会吸引力不足、市场效益不好的重要原因。

总之,在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上,继承、创新要相得益彰,互不分离,我们既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也不能因循守旧,反对创新。

(二)改良秦腔表演形式,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娱乐进化的需求

21世纪,人们在快节奏、快发展中,追求高品质、高水准的生活模式,在需求层面上,发生了逐多层次的需求改变,文化娱乐、精神享受的形式也千变万化,如何能够满足多样性大众文化精神需求,是当今社会较为复杂的问题和关系,答案是:顺应时代,追求发展,提供艺术精品。

一是必须深刻研究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内涵,即创作、表演要顺应时代的大众需求而做;二是作品表现内容要兼顾思想性和娱乐性;三是加大力度对秦腔这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和舞台展示的方法进行改良。在制做上,运用最现代的手法和现代技术条件,创造新的展示方法,解决人们对秦腔的视觉、听觉疲劳;四是主动引导和培养社会娱乐的方式,给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秦腔艺术精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秦腔艺术作品的真谛和魅力,让大众真正爱上这种艺术形式;五是利用陕西的优势和秦腔的乡土资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能够表现现代生活,和民俗结合,具有世界特色的艺术精品。

(三)必须对秦腔的音乐调式进行改良,吸收现代音乐元素

有人讲,秦腔从复杂的宫调体系最后简化成一个徵调式,这是一种进步。这是值得商榷的说法。

秦腔的音乐部分,在整个戏种中,占了非常大的潜态作用,如果我们把唱腔取掉,那还叫秦腔吗?显然不行。但目前的秦腔音乐只是一个调式,这么一个大剧种,听一晚上,看一下午,几个小时,只听一个调调,以现代人的音乐普及水平,是听不进去的。

要改变听觉上的矛盾,一是在保持传统板腔风格的基础上,作各种调式的转换。特别是舞台节奏音乐、剧情背景音乐,要改变现行的板式结构、调式结构。目前所运用的七声燕乐调式,以微调为主音的调式特点,其效果是简单、单调,呆板粗糙,可听性差,调性特色个性太强,难以兼容别的音乐成分,其结果,老是一种调调,人在听觉上很容易疲劳。

二是改良唱腔的音乐调式体系,吸收当今音乐元素,把原有的板式、曲牌的基本元素作为主体风格基础,调式开放处理,即自由处理,可应用现代音乐手段,引入秦腔音乐中,作为唱腔的内容之一。在唱法上,可以吸纳中国民歌唱法、西方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中发声方法的优秀之处,以达到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标准。

三是在板式上,适当改变秦腔中以司鼓、板胡为主要因素的音乐模式,综合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可以运用电声合成音乐,管弦音乐等综合模式,改进武场打击乐的传统作用,司鼓可减少用处,尽量用纯音乐的方式,表达剧情,加强音乐的感染和潜态作用、避免听觉疲劳。

四是加强舞台上的舞蹈音乐作用,道白时用自由调式做背景,不只要一种板式,也不一定非要用打击乐做过渡。

总之,秦腔音乐的单一性调式是影响这一剧种发展的第三个致命问题,如不加强新元素的吸纳和改进,很难取悦观众,其改革的效果必然很差,更谈不上发展。

(四)改变传统舞台结构,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建造魔方剧场

现代艺术的科学性标准,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在艺术作品中运用和展示的程度。只有不断运用与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吻合的科学技术,才能体现时代特征。在秦腔艺术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它的艺术表演形式服务,是体现其时代性和价值性的特征,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才能吸引观众,引导潮流。如果我们要表现卫星上天,还是原始的唱唱跳跳,运用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可能很难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唱腔,人的视觉冲击都达不到这种效果。这就必须想到,现在的舞台搭建、审美设计,辅助手段要以现代科技水平来衡量和审视。

一是搭建纵横结合的自动化可升降的魔方舞台,即任何一个方位都是可以多维移动的自动组合,就像小孩子玩的魔块。

二是运用三维动画制造氛围,创造幻觉,运用现代影像技术的效果,发挥影视功能与现场演员的真实性展示,在视觉上给人震撼。

三是改变传统的舞台表演区和观众区,观众不仅是在一个视觉方位看演出,演员也不只在一个方位演出,建立可移动的表演与观众区,在空间、地面方面,充分利用互动的方位变化。即可以把观众席升起、散开、合拢、降低等。这就是把剧场变成一个活动的游乐台和舞台,即剧场的任何一个地点可迅速成为表演区和观众区的自动化设施,也就是要把剧场建成含有一个互动式高科技的立体自动化剧场。

四是加强改进灯光,利用灯光来营造角色气氛,发挥灯光的现代光学作用,加强舞台的真实感、梦幻感,把灯做成既可以是灯,也可以是境头的多媒体工具。改变现在的灯泡式光体为电子能光体,变热光体为冷光体。

发展秦腔戏剧必须重视现代意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重视表演形式与时代审美意识的同步,重视作品的思想性与娱乐性兼容,重传统的继承、改良和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月光奏鸣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