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寻求书法艺术表现大美的心源

标签:
文化艺术报书画李建胜文化 |
在继承中寻求书法艺术表现大美的心源
——李建胜书法艺术探析
○ 张新龙
一 缘分
与建胜君相识,是一种缘分。
2008年,建胜经朋友介绍到高陵进行书画交流,东家请我去看一下,意思很明确,值,还是不值。因为这些年,总有些云游的书家,到处拉着架势,摆着头衔,一副傲慢的做派,花里胡哨地舞弄几下,就将银子吸走了。结果经圈内人士鉴赏,补壁还嫌扎眼,收藏却是垃圾,唏嘘惋叹,银子又打了水漂。故东家的慎重是可理解的。
见建胜的时候,他正在挥毫,只是撩了我一眼。眼神中没有一丝忽悠的意思,而是若秋水深潭样的,显出成熟和谦逊。看他的运笔,沉稳缓滞、涩行,藏锋起笔、中锋行走,回锋内敛,布格如算子,气韵不乱。其书写的态度是认真的,没有燥气,使我眼前一亮。我赏惯了大斧砍伐的书写,心慕着气度开张,执意率性的章法,赞赏过大气磅礴,奇崛古拙,险峻奔突,汲古纳典,气接砖瓦文字的华章。意识完全沉积在新的书法潮流之中,而建胜所继承的完全是古典的、传统的,篆书圆润,隶书的波傑,蚕头雁尾,章法中的三分篆,七分隶,篆隶互映,篆有篆的味,隶有隶的姿,楷书更见功夫,取法尤显达观。魏碑的朴拙,颜柳的结体韵格,雍容华贵,皆能表现出来。从美学的角度欣赏,大气朴拙醇厚、符合时代环境下受众的心理需求。是传统书法艺术精神的守护者。我给东家说:“银子没白费。”
2009年秋月,因读后秦姚苌帝之史。姚苌葬高陵灰堆坡,其父姚弋仲陵又曰“高陵”,在冀州。冀州实为今甘谷地。这只是文面意思,内中纠葛及缘由,皆因史实不详而不知就理,故产生考察之意,随决定亲赴甘谷踏勘。
首日,上麦积山。次日游伏羲城,访南郭寺,与同游者言及下午就到甘谷,忽忆及甘谷有一朋友,字写得不错,惜人为闲云野鹤,游踪不定,知不知在府城,若能在每人还可索得一幅墨宝。正说时,建胜君打来电话说自己刚从广州回到甘谷,短休几日。我言近在天水,下午便寻道甘谷考察姚弋仲之“高陵”。这就是缘分,陕西话讲:“说曹操,曹操就到。”
二 书法创作中的精气神
人,活的就是精气神。精气神完足了,就显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神态若定,有刚强,雄伟、富态、气魄、结实,虎虎有生机等的形容。读建胜君的书法作品,就有这种感觉。他深悟书法艺术的要旨,从每一幅作品中表现出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经典文化至高重项的特点,以古典的气韵为其表现内质,以精到的笔墨意识传承为其外在形态,辅以个人对书法线条表意功能深刻体悟状态下的性情,传达出书法艺术在表现时代气息与美学内涵的神韵。
一幅作品,不管用怎样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表现,都凝聚着书写个体——人的精神气质、风采神韵,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性的理解和发挥。因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质是以古、朴、雅逸为风貌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表现书法艺术的古典气质,达到醇厚、大气、富丽堂皇的特点,以取得浑朴、苍雄、厚重、雍容的审美效果。建胜君的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恰恰吻合了这一特征。
书法的审美观念决定了一个书家遵循某种书体风格的意识因素。运用某种体例的书法线条表现书法艺术的内涵,却反映着一个书家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以及理解和利用的能力。借鉴得愈深,其表现出的艺术效果愈高。
书法的审美观念与人的性格、气质也有着绝大的关系,有的人适写狂草,有的人善于行书、有的人专攻楷书、有的人敬事草书,这些定向的把脉,都是在书法实践中依据个人的性格及对所书本体对象的体悟、熟察、发挥来寻求突破口的。建胜君是敦厚、稳重之人,五十多年来,阅历丰富、近方随圆,以楷法立笔墨,几篆(转)其业,悠游全国,其阅隶(历),其墨痕有大篆、小篆之质,存汉隶之韵。是故,建胜君的书法艺术就定格在篆隶的互辅之间。
他继承了篆书“流而畅”的书写特征,中锋用笔,在指腕的平直运动中,线条改变行走方向时,或起笔另注,而气韵未断,或折笔下行时并未彻底改变篆书中的弧线或圆线转腕的援笔特征,只是稍加改造,赋予线条一种新的美学内涵。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结构又存六书之意。
承李斯小篆之质,线条取玉筋之意而丰润厚朴,又吸纳隶书之方折,用笔在篆意中方圆并行,笔法平实、稳妥无躁动。
建胜君的隶书,取法于隶书成熟后的定势,不是对经典隶书的简单模仿,在取法的广度上有所拓展,从秦汉隶书中摄取不同的元素,巩固自己书法风格构建的基础。凝重中显得洒脱自如。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大致均等,用笔圆浑,而隶书常有的笔势近于萎缩,即便偶见,亦意到即止,撇捺平入徐行,中锋直下,收笔稍驻波起。结体中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其结字的特点变化巧妙而出新意,收放得体,长短方圆,巧做疏密聚散变化,故布白宽博,气韵生动,行笔凝重、缓滞达到气结神凝的效果。用伊秉缓自言求证,建胜君的书法艺术,“方格、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诣,莫可忘拙”,过则过亦,但不失为佐证。
建胜君在创作中用笔比较严谨,多取法《史晨》、《曹全》、《张迁》、《礼器》、《石门》等风格的隶书法碑。而对隶书的笔法又稍作休整,但又能明显地表现出隶意,波挑渐收,使笔划的起收内敛化、捷捉化,将隶书中提按动作的使用而形成的蚕头雁尾式笔意进行了缩水,故作品表现出凝重浑厚,华子朗润,端正雄强,俊秀清丽的特征。
建胜君书法艺术最精彩的作品是多字数的长篇大作,采取篆隶相间掺糅的手法,均匀布阵,得象形,会意之趣。
历史上,伊秉缓以颜楷入隶,何绍基以行草入隶,赵之谦以魏碑入隶,邓石如以篆笔写隶,均成为一代大家。建胜在宽博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底的支撑下,融合了篆、隶、楷法入书的特征,作品有颜的厚重,篆的流畅,隶的韵味,而很多线条又吸收熔铸了北碑中金石枯疏朴拙,苍茫厚重的特质,使整幅作品在书法元素,构成汉字笔画字素的轻重、粗细、长短、方折,以及行笔的沉稳节制中形成参差的韵律感。当我们凝神观察这些作品,细细地品味构成汉字的每一点划,表面看来是凝固的艺术,其实每一个构成汉字字素的元素都在跳跃舞动,彰显着大国气象,是一种大美,是凝重、含蓄之美。
书法作品,是在创作者完全驾驭了书法技巧之后的表意性劳动,是在彻底地摆脱了机械的仿制之后运用技巧赋予的能力,是在个人对书法表现内涵意识的指导下,结合书写者的文化修养而进行的有“意”的创作,表现人生体验及瞬间所悟到的人生真谛,运用笔墨表达出所要传递的情趣意识。建胜的书法创作已达到了书写与书写意识相统一的境界。因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在写字,而是在写意,在写文化内涵。它不单单是通过改变视觉艺术给人以感染力,而是在改变视觉艺术的同时,将更深的文化内涵通过表现形式的转换,将潜移默化、含蓄隽永的审美感觉表现出来。如建胜创作的“佛”字、“回文诗”、“恭喜发财”、“八卦福”等,达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目的。
“佛”赋写在一张剪成心字形的红色洒金宣上,孰厚滋润,慈眉善意的,表现出了佛性。看似一个独体字,通过一种装饰效果,传达出“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的意向。我们暂且不去阐释它在构成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意义,而这一写多为佛门弟子与向善人们的喜爱。难怪他能为黑潭寺、尖山寺、普陀寺、云顶山法显寺、海渊寺、马蹄寺等诸多的名刹寺院题写匾额、楹联。
源头诗:“耳听父母常教养,口念真经胜天堂,王祥卧冰尽孝道、圣贤文章天下扬。”这幅作品外圆内方,将28字进行有机排列,形成车轮状构图,集中传达出“忠、孝”之意。有华夏国度忠孝为德。小孝治家、中孝治县、大孝治国,乃至治天下。能达到“孝”的境界就是忠、就是仁。忠义、仁慈了就圣贤文章天下扬。一幅作品,囊括了多么深刻的含义,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欣赏这样的作品,咀嚼其中的深意,使人的心灵在潜意识下进行陶冶,达到大美的境界。
“恭喜发财”横批,从字面意味有直白的感觉,而在现行经济社会环境下,受众又多能接受,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谁都在绞尽脑汁地做着发财梦。发了财的挂它,心安理得,有祝福意;正在发财,或准备发财的人得到它,预示着吉祥和匮赠者寄予的厚望。总之,在庭堂有这样一幅作品,可以说是皆大欢喜。而建胜君以篆隶的笔法添加进构成字素附加的文化内涵更显得大气、厚重,有意味。“恭”字底为一个莲花状的篆字“心”,有诗、有文、有画,以佛心诚祝,反映出恭敬之意。“喜”字为单喜,有恭祝个体对象之意。如果是双喜,就有指向傍溢之歉,就显不出专一恭祝的意味,所以恭祝有它的唯一性。所以在字型及笔画的处理上,进行了适当的变化,使喜字的表意特征反映出一个人双手捧着一个“吉”字送给你。恭喜就暗含了诚心祝福的意味。“发”字,篆字草字头,有枝繁叶茂的趣味。“财”字是财富,故见的那一捺变为竖长,用枯笔飞白处理,如老根劲健,喻根深扎,发长财。一句大吉祥的话语,经他这么一演释,其文化的内涵意义就深刻得多了。
当然,八卦形的“福”帖,幸福长寿的“寿”;字其意义更加深刻,有哲理、有暗喻,恕我在此不再赘述,留待读者体会。
李建胜 字彦儒,号云鹤山人,1957年生,甘肃甘谷人。现为中国翰墨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研究院会员、高级书法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画圣吴道子研究会会员,兰州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理事,甘肃省诗书画联谊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恒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书法教授。
10岁起习研书法,拜著名书法家魏学文、陈冠英为师。数十年泛舟墨海,笔耕不辍,始学临《多宝塔碑》、《玄秘塔碑》、《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又学临《曹全碑》、《石门颂》、《右豫从事孔褒碑》、《张猛龙》、《张黑女墓志》兼学《说文解字》、《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以及何绍基《前后赤壁赋》与《黄庭经》等碑帖。扎扎实实学古人书法之精粹,继承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不忘恩师心正、身正、笔正则字正之教诲。已在四十多年的学习、继承、研究、苦练中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走出了自己的路,已被广大书法名流和书法爱好者所认可称赞。
其作品近年来有几十篇被《兰州日报》、《甘肃日报》、《兰州晚报》、《敦煌国际艺术》、《都市天地》、《甘肃书画》、《中国铜城书画报》、《甘肃电力报》、《甘肃工人报》、《人民之声报》、《神州诗书画报》、《鑫报》、《庆阳集邮》、《党的建设》、《老年风采》、《政法风采》、《陇风》、《甘肃风采》、《西北电业》、《新视觉》、《揭秘》、《乐翻天》等报刊杂志刊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