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果书画作品欣赏
标签:
文化文化艺术报书画 |
自然唤醒心灵的回归
——王维果书画作品欣赏
· 1995年9月,在荷兰斯蒂芬市美术馆举办个人现代工笔重彩作品展。
· 1996年,现代重彩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展出。
· 1998年,应邀为联合国粮食组织刊物《WOOD ENERGY NEWS》绘制封面画《生命之火》。
· 2000年,秋季应法国巴黎法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冉杜勒博士之邀赴法国进行艺术考察及交流展。
· 2001年3月,作品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华人艺术展》。
· 2007年,作品参加《今日水墨》第八届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
· 2007年5月,作品参加《今日水墨》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名家提名。
· 2007年6月,作品参加《今日水墨》第九届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 2007年8月,作品获西凤人才杯书画作品大赛银奖。
· 2007年8月,被聘为中央书画研究院院士。
· 2007年9月,应台湾长流美术馆之邀参加西安中国画院《水墨相濡两岸艺术交流展》。
等待维果
○
若
对于青年画家王维果,我似乎一直在等待之中。
那年的一个秋日,王维果与我们在他所营造的意境淳厚斑驳的画室中交谈。主光源灯关闭了,几盏地灯、壁灯闪烁着柔和朦胧的光;不知何处来的风吹着琉璃紫瓶中的雀羽轻轻拂动;西式壁炉前,是几尊象征着东方中国多元文化色彩的石雕:佛祖、土地公公、飞奔的马、翻滚撒欢的犬。我们一边啜饮着主人冲泡的红茶,一边观赏他从洽川湿地采回的莲蓬枯荷,一边七嘴八舌地品评着他从彩云之南穿回在身的傣族筒裙。伴着这一切的,是耳旁若有若无的古琴雅乐悠悠……
那时的王维果,已然经历坎坷、传奇颇多、气象不凡:
未及而立,他的工笔重彩作品,便被三次送往荷兰斯蒂芬举办展览,深得当地人士追捧与喜爱。
时达半年的云南西双版纳及滇西丛林中的秘境之旅,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使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画室中,慕名而来索画者盈门……
即便如此,我依然困惑,不知该怎样去把握他、认识他、勾勒他、刻画他。留在我脑海中的他的印象,实在是太多面、太驳杂、太多色调,亦或说,太过绚烂了。
因此,我还须要等待。
今年春天,如同是春风中送来的一个声音,呼唤着我们去寻找他;又经过了一个漫长夏日的等待,陕西省的新闻官禹剑锋先生见到我,既兴奋又感动地谈到了他在“走三秦看变化”活动中偶遇的一位画家:
在秦岭南坡腹地的长青华阳自然保护区里,有一位青年画家,像当地的农人一样生活着,每天住着简陋的房屋,穿着粗糙的衣服,有一顿没一顿地吃着农户家的饭食,奔波、追逐、守候在崇山峻岭、苍苍林莽、珍禽异兽出没的保护区中。他不停歇地用画笔去描蓦、去再现、去讴歌着秦岭大山中这块瑰宝之地的山山水水、草木植被、一花一叶、一石一鸟,并以他力所能及的影响力向社会各界鼎力推介,寻求保护赞助资金,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倾斜……这位见过许多动人场面的禹先生被感动了。随着禹先生的讲述,我知道,我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几年等待之后,他飘逸的马尾被齐耳的短发取代,一身皱巴巴的布衣换下了那有着异地风格并引来许多惊奇目光的筒裙,白皙的脸色变得黧黑……然而,从他充满内容的目光中,从他如数家珍般谈论着自然保护区的话语中,我感觉,他终于在多年的上下求索、苦苦寻觅中,找到了使自身的艺术之路得以恢宏、壮阔、久远,以至于永不衰竭的根。
等待中,一位小资品格的青年画家王维果,变身为厚重沧桑的成熟艺术家。他依托着这深深地栽植在大秦岭中的根系,终于长成了一棵虬枝苍劲、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人间四月芳菲尽 华阳樱花始盛开
生命之火(联合国粮食组织刊物《WOOD ENERGY NEWS》封面画)
汲水姑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