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使用手册(林杨转载)
(2019-08-30 15:43:01)分类: 教学锦囊 |
如何整体把握三年级上册教材
一个是基于文本的分析,就是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基本目标的要求是什么。三年级的老师要关注第一学段的目标和内容:第一学段学生都学了什么,知识、能力要求到什么程度,还要了解低年级的教材,已经让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基于现状。包括学生学习的现状,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学习能力已经到达的程度,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只有了解学习对象,才有助于开展三年级的教学,掀开一个新学段的新篇章。
二、如何把握三年级的课程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是以2011版的课标为依据来编写的,所以这一版的课标依然是需要认真学习的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标中第二学段的目标,去思考如何达成,以及和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关联起来开看,去想如何达成。
另外,也应该关注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里面有哪些新的理念。因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跟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贯穿的。
三、如何理解三年级教材的功用?
学生起点分析告诉我们在哪里,课程目标分析告诉我们要去往哪里。具体到教材编写,教材是要在两者之间搭起一个桥梁,给老师提供一个支持系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
四、如何看待“特殊的三年级”?
三年级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年级,可以说是一个爬坡的阶段。学习容量明显加大,学习难度加深,学习内容的思维含量大大高于低年级。
低年级课标要求“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识字问题在低年级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从三年级开始,阅读和习作要提速了。一旦提速就会出现问题——拉开差距。三年级有一个“马鞍形现象”——到了三年级就塌腰。老师和教科书编者,都要充分关注三年级的特殊性。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平缓地跟二年级做学段衔接,给孩子一个非常好的、新的起点,能够迈向今后的目标。
三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如何理解
从目录可以看到,有六个普通单元,两个特殊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两个特殊单元是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
设立主题都是从这样的三个维度来设立: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个维度在各个年段,所呈现的具体内容,内容的深浅,肯定是不同的,比例也有所不同的。
低年级“人与自我”的维度略少一点,越到高年级,尤其到了中学,“人与自我”这个维度就会增多比例。在小学阶段,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比例有所变化。先是孩子去感知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怎么与社会相处,我怎么去认识周边的世界,爱护自然,知道我生活的世界的一切。
如果从每一篇课文来看,希望孩子们像《不懂就要问》里的孙中山一样,勤奋好学,不惧权威;像《手术台就是阵地》里的白求恩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像《掌声》里的英子一样,自尊自爱自强,像英子的同学一样友善,对同学关爱,用一种尊重的方式去爱同学;像《灰雀》里的列宁一样,虽然知道小男孩犯了错误,也能用尊重的方式让小男孩改正错误;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像《灰雀》里小男孩一样,知错就改;新选的一篇课文《一块奶酪》,主人公是蚂蚁队长,希望孩子们像蚂蚁队长一样自律;像《去年的树》里那样有让人向往的友谊;《那一定会很好》里的一棵树有很多心愿,最后逐一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我们想用这些课文,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关于育人,我们的一些愿望、期许,就藏在课文里。
选文是教材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辅助系统也很重要。每一篇课文隐含的美好品质,希望孩子们能接收到,能够变成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教育工作者都有的心愿。
我们都有这样的理想:希望社会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而社会变美好,一定是以人变得更加美好为前提的,所以我们要潜移默化地育人,就是将美好品质放在教材里面,用选文的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