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做到一课一得(经纬小学刘莹)
(2019-07-10 11:13:24)分类: 工作室动态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月14日,“徐岩工作室统编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经纬小学进行。作为工作室成员,我参与了课堂教学展示部分。通过前期的学习和这两天的观课议课活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教授统编教材时要做到聚焦语文要素,让学生一课一得。
我们都知道,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教学。分别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那么什么是“语文要素”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要素”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语文要素就应该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因素。落实到小学,那就是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
统编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充分凸显,为我们解决了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语文要素的落地,我们应该怎样来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呢?
一、研读课标,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明确课时目标。
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文素材。在习作要求中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再具体落实到本单元,《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2.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两方面相结合,不难看出,让孩子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积累这些语言并在以后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研读课文,确定语文要素的落实点。
崔峦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在本课中,怎样去感受生动的语言?怎样去把这样有新鲜感的语言读好?怎样积累这些语言?就是我教学的重点。
案例回放:
师:读这类描写声音的文章,要边读文字边在心里想象语句描绘的画面,静下心来,仔细感受,认真聆听。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风声的美妙,把它画下来。
生:老师我画的是“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师:快说一说你的感受吧!
生:我觉得风非常的温柔,轻轻的摸着我的脸。
师:你的感受多美好啊!就像作者说的,像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让我们来看“呢喃”这个词,都有口字旁,能想到了什么?
生:和声音有关。
师:是啊,那怎样的声音才是呢喃细语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教师播放小鸟的声音)
生1:声音非常的清脆好听。
生2:从音量上看声音很小。
生3:声音很弱,很轻柔
师:是啊,这样很小、很弱、很柔的声音就是呢喃细语。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生1:小麻雀的叫声。
生2:夏天知了的叫声。
师:幼小的动物在安静的午后发出的微弱的叫声是呢喃细语,那我们身边有吗?
生1:我生病时妈妈在我耳边安慰我。
生2:上课我有重要的事和同桌说声音很小、很弱。
师:联系生活画面,就更能读出句子的味道了,快来试一试吧!
学生在对“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这样生动的句子有了自己的感受后读起来就很到位了,甚至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就读出了轻柔的感觉。学生也间接习得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感受画面的朗读技巧,做到一课一得。
本课语文要素的落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摘抄”,教授学生摘抄的方法,积累生动的语言文字。
案例回放:
师:听完了动人的风之曲、水之歌,美妙的大自然给每一位同学都送来了一张明信片,想让你们把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摘抄在上面,将这份美永远的留在心中。
生2:可以抄词语,也可以抄句子。
师:那就开始吧!(展示一位学生的内容)你做到了字迹工整,抄写正确,老师给你一颗星。我们在摘抄时往往还要在右下角标明出处。——摘自《大自然的声音》。你看,咱班同学多会学习,很多同学已经拿起笔在修改自己的摘抄呢!
师:(找写两句话的同学),这个同学真能干,短短的时间内就摘抄了两句话,但是如果能把它们分分类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在前面用()标注出关键词分类。你看,这句话前面应该写什么呢?
师:有时也可以用不一样的颜色分类摘抄。很多同学已经不自觉开始修改了,真会学习!
这样,在课堂上就落实了摘抄的方法:1、字迹工整,不丢字,不添字。2、标明出处。3.适当分类。摘抄时还可以在旁边标明自己的感受,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单元后面的课文中落实。这样就真正做到了让语文要素落地,一课一得。
三、自学课文,注意语文学习方法的落实。
将目标转化为方法后,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以读为本,是语文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基本和关键。“精读”与“多练”本为一体,不可分离,我们要把精读中学到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一课一得。
案例回放:
师:风的声音如此美妙,水的声音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根据任务卡自学相关内容。
任务卡:1.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美妙的地方.
音乐家名称:
擅长演奏:
最美妙的声音:
生:学生汇报
学生在上一段习得感受生动的语句和朗读的方法后,在本段加以运用,是自己将方法内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学以致用,将习得的方法延伸至课外阅读。
统编教材力图以教读、自读、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中。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并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初步形成的能力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对相应的阅读方法提出运用要求,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本课的阅读链接是叶圣陶先生的诗歌《瀑布》。其中,“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把看不见的声音形象化,很有特点。我想在第二课时和学生一起阅读感受,还想从现代美文延伸至古诗词的积累,和学生一起积累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做到一课一得有延伸。
相信我们教师做到聚焦语文要素,让学生一课一得,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情趣盎然,充满“语文味”,一定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