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爱建学校刘亚鸿

(2019-02-27 17:07:4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会

学会给问题学生对症下药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哈尔滨市爱建学校  刘亚鸿

当了21年的班主任了,但说到“问题学生”多少还是会觉得有些头疼。最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写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突然觉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对待问题学生,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找到了这些症结的所在,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虽然未必能“药到病除”,但还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一、面对问题,保持平和心态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授专业知识;作为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学校就是一个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场地。教与学的碰撞、师与生的磨合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就如不同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对待学习有不同的看法等等。王晓春老师在《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中,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大部分学生的不同问题及心理想法,通过大量事实的例证,我们教师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困惑给予了相应的指导。 教师是除家长外,与学生沟通最多的成年人,也同时担负着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的责任。那么,一位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时该如何去做呢?王老师提出:“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有智慧。”教师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中的温馨,会愿意上学。而教师的智慧,能够积极遏制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让学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能够认真学习。教育若有科学的支持,会让一名普通的教师成为一个对学生了如指掌的学生专家。教师若运用科学的方法冷静分析学生,运用科学的手段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引导他们走向正轨,这是智慧型教育。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多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本身对于学习并没有热情,只会死学习;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多了些活力,为增强德智体美而学习。那么智慧型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教师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的爱和智慧要求更高,不止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分析问题,找到症结所在 

做过班主任的老师一定都和我有同感,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偷盗的学生,不守纪律的学生以及专横跋扈的学生等等。而每位班主任心里都有一份学生名单:学困落后生后进生个别生都在这份名单里。对于这份名单里的学生,我们往往给予更多的关注。王老师的书中对问题学生有明确的界定,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任何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许多差生、落后生不一定是问题学生,他们可能是因为智力问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成绩落后,不能认为是问题生。问题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但成绩不好一般不是他们问题的起始原因,他们可能是家庭原因、心理原因以及认知不足的原因。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一双慧眼,明确的分辨出问题生与正常生,不能错冤枉了好学生;也需要班主任有善于分析的头脑,将学生的真正心理剖析透彻。

三、解决问题,因“病”对症下药

问题学生是善于制造问题的人,他们容易招惹老师反感,惹老师发火以及其他不良情绪。当问题生惹是非的时候,教师容易急躁、失控,就容易让事情陷入被动,让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恶化。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人,他们冲动起来,喜欢和老师对着干,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冷静并保持淡定。班主任需要冷静地调查问题和分析问题,了解事情的始末,体谅学生的心情与做法。对的做法需要保持,错的做法需要改正,让学生对班主任心服口服。班主任更加需要激发和强化自己的认知欲望。科学解释说认知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这是教师应有的智慧。 王老师将问题学生经常制造的问题分为三大类,纪律问题、学习问题和心理或品德问题。纪律与学习是日常犯的小问题,而心理和品德问题涉及到问题生的一生,是教师普遍关注与相对头疼的问题,也是班主任紧抓的问题。其中,偷拿财务的行为更是涉及道德素质问题,是家长与教师不能容忍的行为。教师处理偷拿财务的问题,需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以及问题生偷拿财务的原因,最好像公安人员破案那样做。如果眼前有线索,可以顺藤摸瓜;如果眼前没有明显线索,最好自然不提,以免促使学生议论纷纷,破坏班级稳定。

其实,教育的本真就是培养人,而这也正是教师的使命,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我们只要永葆一颗教育的初心,再辅以教育的智慧,一定可以不辱教育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