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的习惯——经纬小学张美娜

(2019-02-11 22:54:26)
标签:

365

教育

分类: 教学锦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已经快十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被新课程理念所代替,语文课堂也逐渐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尊重学生学情,营造民主的氛围,注重对话与交流,发展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课堂还是气氛沉闷,学生发言不积极,往往是几个尖子生垄断课堂,绝大多数学生都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很小,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语言啰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疙疙瘩瘩,有的干脆站立不语。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时期,如果上课不爱发言,失去学习思考语文的乐趣,那么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课堂发言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弄得教师满头大汗满堂灌,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那如何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的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消除害怕感
   
“因害怕出错”不敢发言是小学生的通病,害羞,不敢直视老师。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愿意做一个听众,他们把老师的提问当作“伤心事”;也有一些学生想说但又怕同学取笑自己,从而害怕发言。对此,影响发言能力。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学生的发言次数会越来越少,发言的水平得不到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回答出错是正常现象,老师不应该冷面的对待学生,而是应该采取恰当的评价。我的具体做法是:
    1
、创设和谐的氛围
     
在发言中,不让学生感到忐忑不安,而是发言感到快乐,应从以下入手:
   
1  允许学生们出错,把他们的出错当成一种资源。
   
2  少批评,多鼓励。
   
3)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见解不同要包容,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
   
4)对话交流、敞开心扉,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样是在学习。
    2
、关注学生内心情感
   
当学生发言有误时,老师从倾听方面来捕捉学生身上的信息以及内心变化。如果是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欠缺,从而恰当评价。不过,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一听到不对的地方就打断学生,这样既不礼貌,也会伤害学生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纠正不了错误。记得有一次,我在讲《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试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我环视四周,把眼睛集中到平时不善言语的一个学生身上,我让他来回答,这位学生面露难色,极不情愿的站了起来。嘴里小声说:“我不知道。”我说:“你在家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他低下了头。我想发火,但压住了火,我引导他,给他提供一定的方式去说。我说:“按照老师刚才说的方式你来叙述一下,老师相信你。”他看着我,鼓起勇气,说了起来。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对学生课堂表现要有一定的方法,它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尊重,自信心也会提高。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发言兴趣
   
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内化。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的一种手段。这样学生思维被调动。课堂氛围也活跃,课堂效果会提高。如在教学能说会练口语课《心中的风景》这个训练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让每位学生参与,畅所欲言。在教学时,后进生我更是不离不弃。给他们要求稍低一些,可以说几句话或一小段内容,只要把中心说出来。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把内容说完整,有条有理。然后学生之间交流。特别是对后进生只要能大大方方,站起来敢于发言,我就表扬。以此提高他的自信心。随即,小组之间再进行小比试。要求:“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叙述得体”。这样学生之间发言精彩的就会脱颖而出。特别是小组内好的学生帮助后进生互助说。好的学生会有成就感,后进生也感到同伴对他的信任,发言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因为每个学生的发言差异不一样。说的不的学生教师多鼓励、引导,练习反复去说。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相信你,你能行。”“你提高我为你高兴,”“你回答不上来,不要气馁,再来一次。”总之,学生们听到这些语言,上课的情绪会被调动,发言也会踊跃。

三、采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发言积极性

评价是一件需要教育智慧的事。一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仿佛是一节课的指南针,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好的课堂评价能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评价的目的、功能、主体也在转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要求具有规范性,要语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励性的评价首先来自倾听,认真而有耐心地倾听完学生的回答,然后是理解,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他是怎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的。最后是发现,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闪光点。也许是答案本身的新颖,也许是思路的独特,也许是质疑精神的可贵,也许是方法的可取……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是找到正确答案的途径可能有很多个,答案的表达方式也可能是多样的。更何况,许多答案是很难用简单的唯一标准来衡量的。因此,我们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学生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让更多的小手多在课堂上高高举起。
     
四、发言权公平,不垄断,以此带动不爱发言的学生。
     
课堂上,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发言胆大。老师一提问题总是抢先一步。教师如果不稍加控制,就会无形之中造成这些学生对于发言的垄断,其他同学没法施展发言机会。久而久之发言积极性也消失了,有位教师说,平时,老师一提问题,发言快的抢先。其他学生没有机会。课堂上中出现极少数人发言。大多数冷场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挽回这个局面,我与班级学生来了个约定:为了让每位学生都照顾到,都有发言机会。以后你们举三次手才可以获得一次发言机会,有创意,再奖励一次。这样做,既照顾发言快的学生是情绪,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让其余同学也参与其中,享受发言的乐趣。如:有一次,我班的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发现积极的学生首当其冲,不善言语的学生或后进生闭口不答,只当听众。面对这种情景,我让发言积极的学生去帮助不善发言的。讲课前,我总要和他们谈天,并采取相应奖励的措施。发言积极和不发言的配合。如果谁回答不上来。你的同伴就会帮你。你们就有奖励,获得“一个小红旗”或“一个拥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特别是不爱发言的更有信心。因为让他们感到了发言权的公平。老师是一碗水端平的。

五、学习发言技巧与方法,培养发言能力

学生树立了认真倾听的愿望,在老师的煽动下很多时候也想举手发言,可在如何发言才更准确、妥帖上却无从下手,我们当老师的要加以指导。

1、多听:多听别人发言,学习发言方法与技巧。在一个班中,总有几个发言能力较强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多听他们是怎样发言的,多向别人学习,慢慢地自己也会了。

2、多看:多看书,积累丰富语言。语言靠积累,平时要鼓励学生多看书,积累丰富的语言。语言积累多了,表达起来自然就流畅了。

3、多思:勤思考,抓重点,进行发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抓住重点进行发言。对于这一点,我们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该不一样:对成绩差一点的,要求低一点,他能回答多少算多少,老师要给以表扬和引导;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高一些,要求回答问题尽量完整,回答问题抓住重点,尽量准确。

4、多练:勤举手,常发言,培养发言能力。让学生明白,要提高自己的发言能力,还是要多练,只有经常举手,多练习,才能让自己得到锻炼,发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特别是班上的中差生。
      
总之,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了,那么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提高。所以,积极发言使学生上课认真,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并动脑筋。不仅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锻炼口才和胆量。为学生的成长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不但是新课程倡导的,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