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张美娜
(2018-12-28 00:12:09)
标签:
365 |
分类: 语文教学与思维发展 |
一、理解和掌握教材,把握思维训练的内容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源于教材。教材是教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手段和保证,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小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来源。新教材特别注意到寓教法与学法于一体,一方面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素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重要性,引发学习动机。学习的内容设计也具有层次性,练习内容的安排也有度性,它注重由具体逐步到抽象的过程,也就是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过程,呈现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教师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学会思维
教育家皮亚粟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自己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官,让学生感知语文,并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让学生化虚为实,利用表象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思维。
三、在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
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用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运用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达出来并加以系统转化。”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思维依靠语言。所以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欠缺、语言贫乏,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遇到问题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有时还语无伦次。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使他们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
四、精心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变得更聪明。”因此,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课堂设问,精心构思,巧妙设问,就会使学生自觉进入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的角色。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提问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静态转化成动态。显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启发式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有段。
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在教学中能长期坚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能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