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庄史之三

(2017-11-04 20:30:12)
标签:

秦岭巴山

情感

诗歌

乡村

村庄史(三首)


 

小寡妇上坟

 

在乡下,清明是个吊吊

树叶子发绿的吊吊,剪纸工艺的吊吊

吊得最多的还是泪串串

上一回坟,心也就吊在坟头上了

在清白的风中,摇曳得像果杮子

 

炸一串满地红的爆竹给坟里的人

开一瓶子白酒给坟里的人

坟里的人一生是吃纸烟的

那就开一包硬中华,提提档次嘛

人一生总要有些进步,生活过得好些

 

小寡妇上坟不是汉调二黄里的那出小戏

小寡妇上坟

是每年村上一年一回最美的风景

水曲柳的腰身,月白的衫子,绣花的绸面鞋

头上箍一条白丝绦的带子

据说这是箍精神哩,不让魂哭软

从坟头走不回家去了

小寡妇,蹴在坟前把落叶拾捡了

把枯草扯净了

摆上烟摆上酒,再摆上一把炒包谷

然后笑骂一句坟里头人

都啥年月了,你还是个吃炒包谷的命啊

 

余下的日子里,小寡妇怕到坟上去转转

路过也要绕走几里脚程

她宁愿走得远远,不与坟头打照面

走着走着,就走进自己青葱的果园子了

只有这样,泪才不莫名其妙地流啊

那些果子和结果子的树呀叶子呀

专捡一些安慰人的家常话说

说,吃米吃面,死了不算

人一生要绊多少跟头哩

 

清明过了

离年就不远了

一年中的节日就清明离年最近

从清明到年,也就三百来天

从年到清明,也就三个来月

太阳高照,星子给走夜路的人打灯笼

树影子摇在风里

给人壮胆

清明是说话节,活着的人夜里很容易见着逝去的人

说一生的是是非非,最后只用一句话彼此安慰打气

说长草短草一把草挽上

 

果园子果子收下了

其实也是离着清明不远了

小寡妇收着果子,就算清了坟里人这一生的路程

她想从泥里到根里

这路程有多远?从花里到果里

这路程有多远?从果里到家里

这路程就是一个晌午的念想

可就有人把路走远了走偏了

小寡妇只在清明去给坟里头人上坟

陪坟里头人说说话

年年都是那句话

然后,摆上自家园子收上的果子

叫着坟里头人的小名,说尝尝吧

 

红苕下蛋

 

好日子来了不种麦

在陕南,只有粮食不够吃的年月

才满山遍地种小麦

小麦不出粮

小麦听着名子就小气

陕南喜欢种收成大的

日子好过了,地里种的都是红苕

 

把土犁深了耙匀了起垄了

红苕秧子趁雨天气插上了

天晴了,叶子转青了

浇上家粪水

红苕是见风长啊

眨眼间青叶子就把黄土垄子覆严实了

 

趁初夏雨水足土脚软插下红苕去

然后一地的星星有多少

秋后红苕就能收上多少

在陕南,红苕是唯一爱下蛋的庄稼

除此以外还有谁的名头比它大呢

洋芋也下蛋,下得却是小蛋

南瓜也下蛋,却下不出一大窝来

鸡也下蛋鸭也下蛋,却要用粮食饲它们

红苕下一窝蛋

需要主人用一背笼来背它家去

陕南人说,哈哈!背坡上树挖红苕

挖红苕从来不是轻生活路啊

 

但陕南人还是喜欢种红苕

红苕好啊,秧子喂猪

苕打粉,红苕粉条是陕南小名儿

能干的女人团红苕丸子待客哄小娃

陕南人干脆种红苕专一给猪吃

正经大户人家用红苕喂猪

给自己吃,给亲戚吃

红苕猪肉是陕南一绝

说陕南,就是说红苕

 

在日子富贵的年代

整个乡下的红苕也跟着富足

它们按节令种进地里

乡下人给它们起大窝

垫最厚的底肥

数着星星给红苕测产量

说到农事的妙处,陕南会说话的乡下人

总会拿红苕打比方

说只要红苕下蛋了

那一年就没有白忙

 

在乡下过重阳节

 

乡下重阳不登高

年事已高的老祖父可以爬上树打杮子

收拐枣

老祖父也登高,是登到坡顶上去

看堰塘的水折耗了几拃,够给秋旱浇油菜不

 

乡下的重阳也不饮菊花茶

菊花就长在院前院后

乱草秋黄的山坡坡上

菊花不晓得这是在过节了

老祖父坐在门前的柴椅子上

一个早晨能喝上一电壶水

他的老脚片茶得喝饱了,才提一天的气哩

 

乡下的重阳节,天气晴好,白云在天上过节

树木黄了,秋天才开的花

都比着菊花的模样

最喜怜人的是野棉花散朵子了

白棉绒在空中飘飞

等着草药先生来收

据说野棉绒最是止血了

哪里划拉个口子,顺手扯朵野棉花捂上

过后连个疤都不留下

 

地里的庄稼旱了,需要粪水浇它

油菜地草长疯了,需要勤快的人来锄它

重阳,在乡场,人头多了

卖接槽猪的生意最兴旺

重阳过后,乡下的圈就要腾猪了

需要小猪娃儿来接槽啊

重阳到乡下去

不为了登高

只为了帮老祖父浇一下午粪水

然后坐在院里的星光下,喝小酒

看老祖父怎样说着话儿就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村庄史之二
后一篇:村庄史之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