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胡建刚 著

(2014-03-19 05:24:44)
标签:

汉语教学

师资培训

暨南大学胡建刚

德国小红帽

丁红

分类: 教师园地
http://s12/mw690/001uwBgKgy6Hq2RZE4rdb&690 胡建刚 著" TITLE="《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胡建刚 著" />
    《中文》(修订版)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

作者: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胡建刚)



 

一、《中文》(修订版)语言点的编排

以句子形式展示,以重点练习巩固。

二、语言点教学的原则

(一)总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语言点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务必打破教师“满堂灌”或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真正做到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强调“精讲活练”。

1)“精”

a.   准确得当——“精”的重要基础

: “在……”

1)玛丽在房间电视。            

2)他们在墙上地图。           

3)地图在墙上

4)手表在地上

b. 深入浅出——“精”的重要保证

c. 有针对性——“精讲”取得高效验的关键

2)“活”

a. 讲练程序安排的“活”(“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以练带讲”)

b. 讲练内容的“活”

c. 讲练方法、形式、技巧的“活”

 

2.深入浅出原则

“深入”是指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应尽量准确、透彻,“知其所以然”,这是“浅出”的根基。“浅出”则要做到:

1)要善于运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方法作解释

   大楼前面有两棵树。            大楼前面有一个广场。

×大楼前面是两棵树。            大楼前面是一个广场。

2)善于分化难点

a.  × 他一天会写三篇文章。

b.  × 会到广州学习汉语,我很高兴。

c.  × 放心吧,我不能生气的。

3.循序渐进原则

比较句、把字句

(二)贯彻下述具体原则:

1.语法术语能少用尽量少用。

2.语言点的教学要重视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其用法

如:副词“赶紧”、“连忙”、“马上”、“一下子”

3.语法结构的教学要与语义、语用的教学紧密结合

语法讲解的内容应该从形式、意义、功能几个方面进行。

形式包括许多因素。结构本身、结构的必要成分、虚词的位置、语法成分的排列次序等。如程度补语的结构,“把”“被”句的补语,关联词语的搭配,主谓谓语句。

语义:就是语法结构、虚词表达的意义。

同构异义

“我看了一个小时(的)书”        “我看了一个星期的报纸”

异构异义

“他一个小时才作完作业”     “才一个小时他就做完作业了”。

语法点的功能,主要指它的使用环境和作用。

如:“几岁”,“多少岁”,“多大年纪”,“高寿”

“张三不比李四聪明”,“张三没有李四聪明”。

三、语言点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语言点例句的设计

1.要有针对性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例: 他昨天考试得了第一名。       她在晚会上唱了一首歌。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他每次考试都得了第一名。  ×她常常在晚会上唱了歌。

2.要有启发性

例:下面几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能用例子来说明吗?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a. 我没看他。

b. 我没看见他。
c.
我没见他。

d. 我没见着他。

 3.要繁简得当

(二)语言点的展示与解释

1. 对比法       

1)汉语与第一语言的对比

对汉语与第一语言有比较大差异的语法点,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例句,揭示它们的差异。

1.汉语的“结果补语”      如: 汉语的“找到”与英语的“find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1)  我学了游泳。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       我学会了游泳。        我学游泳     (结果)学会了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2) 他们打扫教室     (结果)教室干净了    

→ 他们打扫干净了教室。        

3) 我们打了那场球。我们赢了。 → 我们打赢了那场球。

 

2)新旧知识的对比

如教“既然”和“即使”: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 A. 既然下雨我就不去了。    B. 如果下雨,我就不去了。 

 

C. 虽然下雨,但我还是要去。      D.  即使下雨我也要去。    

2. 形象法

1)画图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之间    1下月10号到25号之间报名。

        2人数最好在200人到300人之间。  

 

    之内     3随身行李限制在15公斤之内。  

        47天之内都可以报名。         

中间   6相片上左边是我爸爸,右边是我妈妈,中间是我奶奶。

        7)上半场比赛进行了30多分钟,中间暂停了2次。

        8)会议室中间摆了一个大圆桌。            

2)动作演示

如教“把”字句

3. 设疑法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找人问问         开门看看

找人一问         开门一看

4. 情景法

1)游戏式

比如教生词“哪”: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什么

哪些

+ 辆(本、个)

2)利用教学现场设置情景

① 教表示比较的“比”、“没有……那么……”、“更”、“最”等。利用人/动作/事物。

② 教方位词“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旁边”等。

3)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置情景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他不能出去。

他不会出去。

他出不去。

5. 发现法

比如,教“才”和“就”: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他昨晚11点睡觉。               他昨晚11点睡觉。

他昨晚11睡。               他昨晚11睡了。

他花了3个月学会。            他花了3个月学会了。

 

《中文》语言点教学方法(讲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wbr> <wbr>胡建刚 著他昨晚11 睡。              他昨晚11就睡了。

他花了3个月 学会。           花了3个月就学会了。

这回去8个人 够。             这回去了8个人 

 

6. 归纳法

1)单项归纳

如教“比”字句。

2)对比归纳

对比归纳可包括汉语与英语或母语的对比,也可包括汉语不同的知识点的对比。

前者如:

汉语:   A + 比 + B adj.

英语:   A be adj. than B

后者如:

         使用场合                

与其  ×   不如  √          多用于谈看法、提建议

宁可  √   也不  ×          多用于叙述当事人自己的选择

宁可  √   也要 (目的)     多用于表示选择这一做法的目的

7.生成法

  (一)扩展生成法

    1)单句到复杂句

我学习汉语

      我在北京学习汉语

     我跟姐姐一起在北京学习汉语

    2)复句的延续

       A 这本词典看起来不错……

       B就是词语少了一些

       C 可惜印刷不好。

       不过价钱有点贵

  (二)紧缩式生成法

      较长的语言单位相对较短的语言单位容易理解。

“连”字句讲解:

      他的钱被抢了,皮鞋被抢了,连穿的衣服也被抢了。

      他的钱、皮鞋被抢了,连穿的衣服也被抢了。

      他连穿的衣服也被抢了。

“居然”句讲解:

      A 那个问题已经解释了两遍,我以为他清楚了,可他居然还不明白。

      B 那个问题我以为他清楚了,可他居然还不明白。

      C 那个问题他居然还不明白。

(三)练习

1机械性的练习

1)重复练习

2)扩展练习

想买

想买一辆车

很想买一辆车

我很想买一辆车。

扩展性问答练习。如练习状语的位置:

师:谁看电视?

生:我看电视。

师:你跟谁一起看电视?

生:我跟玛丽一起看电视。

师:你在哪儿跟玛丽一起看电视?

生:我在家里跟玛丽一起看电视。

师:你什么时候在家里跟玛丽一起看电视?

生:我昨天晚上在家里跟玛丽一起看电视。

师:很好!请重复一遍。

……

3)替换练习

替换句中的一个或几个词(或短语)。如练习“的”的用法:

小说 都是英文的

  照片    彩色的

  音乐    中国的

穿  衣服      妈妈买的

4)句型转换练习

把已学过的句型转换成新学的句型。如主动句、“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

猫捉住了老鼠。      老鼠被猫捉住了。 

小偷偷走了钱包。                     

小明借走了自行车。→                   

大风把很多小树刮倒了。  → 很多小树被大风刮倒了。

玛丽把那本书拿走了。   

有人把王老师找去了。   

2灵活性的练习

1)利用课堂内的情景或实物练习

3)利用动作练习

1. 练习“把”字句。(老师把笔放在桌子上。/师对某学生说:“这本书送给你。”/ 老师转过身擦黑板。/老师把教室的门关上或打开。)

2. 《中文》四册第8课“向”

(老师板书: 他向水缸砸去。/ 我向学校走去。/ 方方向花园跑去。)

4)判断、表达练习

例如练习“连……都……”格式:

连小孩子都懂                  连身体弱的人都提得动

连脾气好的人都急了            连字母都不认识

连那么重要的事都忘了          连词典都不用查

 

师:小孩子懂 / 大人懂                      生:

师:脾气不好的人急了 / 脾气好的人急了      生:

师:不重要的事忘了 / 重要的事忘了          生:      

师:身体弱的人提得动 / 身体好的人提得动    生:

师:字母不认识 / 词语不认识                生:

 

5)根据情景造句

1. 根据情景,用“把”或“被”(让、叫)造句:

1)妈妈煮好了饭菜,出门前她告诉你等一会儿热热就可以吃。她会怎么说?

2)马克说服了他们,他们同意不去了。你称赞马克真有本事,你会怎么说?

3)你不小心打烂了酒店的玻璃,酒店服务员罚了你的款。你告诉我:“今天真倒霉!”我问你:“怎么啦?”

             (作者: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胡建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