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框式介词

(2013-11-05 03:26:08)
标签: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介谓词

刘丹青

介词短语

语言学高级讲习班

教育

分类: 文章转载

3.2 汉语框式介词的范域分析

    在方所类前置词加方位后置词所构成的框式介词中,前置词显然比后置词有更大的范域。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测试。首先,单用测试。就“在桌子上”这样的结构而言,“上”一类方位后置词总是能跟前面的NP组合,如“桌子上”,而“在”一类前置词却经常不能与后面的NP组合,如“在桌子”不成话。可见其层次是:

 (24) [PP [Pre] [PP [NP 桌子] [Pos] ] ]

其次,并列测试。汉语可以说“在桌子上和书架上”,一个前置词可以统辖两个后置词短语;但是不能说“在桌子和在书架上”,即一个后置词不能统辖两个PreP。因此“在桌子上”一类短语中,前置词在外层,统辖PosP,后置词在内层,统辖前面的NP,不宜认为是单一介词“在…上”统辖一个NP

表示时空范围的“从/自…以来//起”可以参照(24)来分析,因为其中的后置词总是能够与前面的NP组成一个后置词短语,而前置词却未必都能跟NP组合。比较:

 (25) ()春节以来/起就一直没上班~ 他从春节*(以来/)就一直没上班

    “到…为止”中的“为止”一般不能离开“到”而出现,因此无法靠单用测试证明“到”带“NP为止”。不过以并列测试就能确定“到”的范域更大,因为一个“到”可以统辖两个“NP为止”,如(26a),但一个“为止”却无法统辖两个“到NP”,见(26b)

 (26) a. 我和老王在上海分别逗留十五号为止和三十号为止

     b. *我和老王在上海分别逗留十五号和三十号为止

    陆俭明(1985a)分析过“跟/像…似的/一样”的层次,结论是“跟/像”的层次高于“似的/一样”。用本文的单用测试和并列测试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这类框式介词跟方位性框式介词的结构是同一模式的,都是由前置词支配后置词短语。

    单用测试和并列测试都不足以测定“为了…起见”的结构层次。一方面,“为了安全起见”,既可以说“为了安全”,也可以说“安全起见”。另一方面“为了安全、为了保险起见”和“为了安全起见、保险起见”两种说法都不太自然,但都勉强可以。所以,看不出哪个介词在外层。

“用…来”、“为…而”、“因…而”等带连接成分的框式介词属于另一种情况。其中的“来”及书面语的“而、以”本属没有题元意义的连接性标记,它们以前面的整个前置词短语为连接的一方,连接标记似乎还更靠近后面动词,本宜切分为“[[汽车]] [[接送客人]]”。然而,因为这些标记经常与前置词同现,已不妨认为它们跟前置词构成了一种框式介词——“用…来、通过…来、由…来”等,即重新切分为“[[[汽车]]] [接送客人]]”。 即使经过了重新切分,“来”的范域仍大于前面的前置词。单用测试:“用NP”都可以组成短语,如“用汽车来接送客人”中的“用汽车”,而“NP来”如“汽车来”却不能成立;并列测试:一个“来”可以统辖几个“用NP”,一个“用”却无法统辖几个“NP来”:

 (27) a. 汽车摩托车三轮车接送客人

     b. *汽车摩托车三轮车接送客人

可见“来”作为后置词的范域大于前置词。

    更加松散的“就…而言、对…来说”等结构,假如看作框式介词,也宜分析为后置词在外层,因为“就NP、对NP”可构成短语,“NP而言、NP来说”则构不成短语。

    大致可归“用…来”一类的还有“给/把…给”、“为/被…所”等框式介词。口语中略带语气作用的这个“给”,本由介词“给”省略NP而来的。当它用在前置词短语后,后面无法再补出NP,因而也在朝后置词发展了,如“开一下门”、“开除了”。“为…所”(为他所害)的来历很像英语被动式be+V+ing,也是用系词加动词加名词化标记()构成的被动式,虚化后经重新分析,“为”成为前置词,而“所”失去语义理据,但其句法位置正好在联系项位置,于是逐渐成为框式介词中的临时后置词。“被…所”(被他所害)由“为…所”类化而来,“所”更没有语义理据,更应当分析为“来”那样的联系项后置词。

    “比…要/来得”、“跟…一起/一道”等也是更加松散、尚未充分语法化的框式标记。在结构上,“要、一起”等本来是依附后面谓语核心的副词性成分,应该切分成“[[比我][要高]]”,但这些副词性成分因实际的中介连接作用而逐渐变得与前面的PP关系更加密切,正在发展为连接性后置词[5]C. Lehmann (1995:98)注意到,在印欧中,介于动名之间的副词,在关系上或者向名词靠拢,或者向动词靠拢。靠拢名词的成为介词,靠拢动词的成为动词前缀。 汉语中的“要、一道”等就是因为更靠近前面的名词而在向后置词方向演化。其所构成的框式介词,也是后置词处在外层,前置词处在内层。

3.3 语义抽象度与介词的范域

联系项居中原则部分地解释了汉语这样的语言需要框式介词的句法动因,但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前置词和后置词会有不同的范域。第3节与英语、德语的比较显示,框式介词短语实际上属于双层介词短语中的一类,观察这些语言中的双层介词层次结构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框式介词层次结构的由来。

    Hopper & Traugott (1993:107)把介词分为语义较抽象的基本介词(primary adpositions)和语义较具体的次要介词(secondary adposition)两大类。一些语言让同一个名词性单位上连用两个介词时,两个介词通常会呈现不同的语义抽象度,并按下列规则投射到句法上:离介词宾语越远、范域越大的介词,语义越抽象。对前置词语言来说,就是连用介词中越在前的越抽象。比如英语from inside/outside the room (从房间里边/外边)。介词from表示“从”,是指明源点题元的标记,较抽象;而inside等表示具体的方位,使源点的位置更具体明确。英语不允许inside from这种违背抽象度排列规则的介词连用。上举in between the two buildings (在两座大楼之间)也属此类。对于后置词语言来说则相反,连用介词中则越靠后的越抽象。至于使用框式介词的语言,其同现的前置词和后置词通常也会有语义抽象度的差别。此时,双方跟所统辖名词的表层距离相等,无法肯定到底是前置词还是后置词语义更抽象,但框式介词仍然以自己的方法遵守语义抽象度的句法投射规则:越抽象的,句法范域越大,越具体的,句法范域越小。范域的大小是可以按前述单用测试和并列测试等句法标准来测定的。

    根据介词语义抽象度分级理论和汉语的实际情况,汉语介词可以大致分成三个等级。

    一级介词:纯联系项介词,主要有“来”和书面语中的“而、以”。它们都是后置词,本身不能表示明确的语义角色(题元),只是在前置词短语和谓语核心的中介位置起一个联系项的作用,如“用汽车赏赐他”。假如前置词短语用在谓语核心后,它们就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前置词已经占据联系项的中介位置,如“赏汽车”。

    二级介词:基本关系介词。它们大体上用来表示各种基本题元。普通话的前置词基本上可以归入这一类。例如:在(静态方所;时间)、从(时空起点;来源;途径)、到(时空终点)、向//(方向)、对(对象、客体)、以//通过(工具、方式)、给(接受者;受益者)、为(受益者;动因)、由于(原因)、把(受事)、被(施事)、跟///(伴随)、比(差比基准)、像/(平比基准)。有少数后置词的语义抽象度与前置词相当。如“似的”和“像”几乎同义,都是平比基准的标记。

三级介词:具体关系介词。表示更加具体的题元关系,特别是方所类题元内部的具体方位。汉语的大部分后置词属于这一类。如一个前置词“在”可以分别与“上、里、外、中、前、后“等后置词配合表示更加明确具体的位置,另一些后置词表示时空和实体的范围,如“()三点钟以前”、“()三千人里”、“()五十岁以下”等。可能有人觉得“边上、之内”等意义太实在,不足以看成作为虚词的介词。其实这些意义在纯前置词语言中完全可能由前置词表示,如冰岛语的前置词中就有megin ‘在…边上innan‘在…之内milli ‘在…之间utan‘在…外面austan ‘在…东面sunnan‘在…南边vestan‘在…西边norDan‘在…北边等。看了冰岛语的这些介词,就不会觉得汉语的方位词作为虚词意义太实在了。方所以外也有一些框式介词,其后置词比前置词更具体,如“从…起”、“到…为止”、“跟…一样”、“跟…一起”。

    下面我们以二级介词为坐标来分析语义抽象度和范域的相关性。二级介词基本上是前置词,当它们同现的后置词是一级介词时,后置词的范域大于前置词,如前面分析的“用汽车来接送客人”。其他如“通过/由…来”、“为/因…而”、“给//被…给”都属此类。当与前置词同现的后置词是三级介词时,前置词的范域大于后置词,如“在///到”等加方位后置词短语,以及“从…来//以来”、“到…为止”等。不过,也有些框式介词的前后置词出于大致相当的语义抽象度。这时,前后置词可能难以切分出不同的范域,性质像一个单一介词,如“为了…起见”;也可能句法上有不同的范域,如“像/跟…似的/一样”,前置词在外层。在后一种情况下,范域的大小看来不是由语义抽象度决定的,而是由其他原因如前后置词的不同虚化过程造成的。

    既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框式介词的前置词和后置词有不同的句法范域,有不同的语义抽象度,它们就是一种句法组合,而不是一种固定的词项。因此,框式介词主要是汉语中的一种句法现象,而不是一种词汇现象。

虽然框式介词不一定都看作固定的词项,但它们作为一种句法现象、作为汉语的一大类型特点,其重要性是非常值得汉语学界注意的。

 

4. 馀论

    使用什么类型的介词,是一种语言语序类型的基本属性之一。长期以来,在国内语言学界,汉语只被看成前置词语言,这种印象扭曲了汉语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解释汉语中很多与后置词语言一致的语序现象。汉语是前置词后置词并存的语言,框式介词则是前后置词在句法中配合同现的产物,是汉语句法中的一种极其常见而基本的现象。

    认识汉语后置词和框式介词的存在及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明显的实际意义。试略陈数端。在普通话中,单音节的方位后置词“里、上、中”等虚化程度超过至今仍兼动词的“在、到”等前置词,句法作用也很值得细讲。但是后者因为被视为介词而出现在每一本虚词词典中,前者却因为享有作为实词的“方位词”的地位而为各种虚词词典所忽略,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还有很多框式介词的组成部分因为在现有语法学框架中没有地位而成为词类中的无家可归者或身份不明者,如“从…起//以来”、“到…为止”、“用…来”中的后置词。这些问题随着后置词和框式介词概念的确立可以逐步解决。强调框式介词的作用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的计算机处理。由于把汉语介词局限于前置词,以至经常见到汉语学习者因为缺少后置词而造出病句,如“火车票从春节提价”、“ 戴老师在椅子睡觉”。后一个例子实际上出自一位美国人的研究汉语介词的博士论文,她不认为汉语有后置词,而这个被她当作合格句的例子恰恰因为缺了框式介词的另一半而不合格。至于计算语言学,一些计算语言学家早就把“在…里”、“从…起”等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否则很容易生成介词残缺的句子。据周明博士介绍(学术报告和私人交流),他做的机器翻译系统就是这样处理的。可见,框式介词是汉语的重要类型特点,对它们的研究无论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应用研究中都有非常必要的。

 

附注

[1] 国内大体上只有指前置词的所谓“介词”概念,很少人提到后置词,而作为前后置词总称的adposition意义上的介词概念,国内基本没有。Comrie (1981)的沈家煊译本将三者分别译为前置词、后置词和附置词,其中作为adposition对译的附置词并未用开。本文的“介词”指adposition而不限于前置词。

[2] Comrie (私人通讯)指出,“助词”(particle)是个理论前(pretheoretical)概念,即还没有在理论上确定其性质的概念。因此,对于我们已经能确定其性质的单位,就应尽量避免使用“助词”这类较含糊的概念。国内藏缅语描写通常只见“助词”而不见“介词”,似乎这些语言完全不必使用介词。其实所谓“助词”中就有很多属于后置介词,性质很清楚。这些著作中的“助词”又无法一律理解为后置介词,因为还有很多“助词”并非介词,所以还是应该把那些介词性的“助词”称为后置词。也不妨干脆称介词,因为这些语言没有前置词,介词就指后置词。丁椿寿(1993)就明确把彝语的后置词称为“介词”而不是“助词”,这是很可取的叫法。汉语有前置词和后置词,用“介词”称前置词未免以偏概全。

[3] 石毓智(1995)试图用认知来回答为什么介词都来自动词的问题。其实许多语言的介词(包括前置词)来自名词或副词。DeLancey1997:57-64)指出介词的两大历史来源,一是连动结构,二是关系名词结构(relator noun construction,其他人多称relational noun)。他并且认为第二种来源更加常见,是人类语言介词更重要的来源。Heine1991:140-141)指出许多语言同时并存动源介词和名源介词。例如,章培智(1990)显示,斯瓦希里语的前置词大多来自名词或副词,所以前置词后常有ya等相当于英语of的领属格标记,如 mbele ya + NP,它功能相当于英语before NP,来源却更像汉语的“NP之前”。只是斯语的领属格在后,所以由方位名词虚化来的介词是前置词,而汉语的领属格在前,所以由方位名词虚化来的介词是后置词。关于汉语方位前置词和后置词的虚化机制及过程,参阅拙文(2002)。既然介词并不都来自动词,石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就是个无须回答的假问题。

[4] 吕叔湘(1965)已经注意到方位词的这种虚义用法,他称之为“泛向性”, 即用了方位词却没有方位义,其实就是“无向性”。有方位实义的用法则他称为“定向性”。

[5] 在苏州方言中,“跟…一起”说成“搭…一淘”,如“小张搭小王一淘去”。“一淘”本也是修饰后面动词的副词,所以可以单说“一淘去”。但是“搭…一淘”还形成了“搭…淘”的变体,如“小张搭小王淘去”,其中的“淘”已不具备副词功能,不能说“淘去”,“搭…淘”成为一个真正的框式介词。

 

参考文献

Comrie 1981.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沈家煊译《语言共性与类型》,华夏出版社1989年。

DeLancey, Scott 1997. Grammaticalizaiton and the gradience of categories: relator nouns and postpositions in Tibetan and Burmese. In Joan Bybee et al (eds.) Essays of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 dedicated to T. Givón. Amsterdam: John Bejamins.

Dik, Simon C. 1997.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 Part 1: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 ed. By Kees Hengeveld, Second, revised version.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Ernst, Thomas 1988.  Chinese postpositions?——aga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6-2.

Greenberg, Joseph 1980. Circumfixes and typological change. In Elizabeth C. Traugott et al (eds.) Pap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________1995. The diachronic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In Shibatani, Masayoshi & Theodora Bynon (ed.) 1995.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ypolog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eine, Bernd 1991. Grammaticalizait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pper, Paul & Elizabeth 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hmann, Christian 1995. 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 München & Newcastle: LINCOM Europa.

Napoli, Donna Jo 1993. Syntax: Theory and Proble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un, Chaofen 1996. Word-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sunoda, Tasaku, Sumie Ueda & Yoshiaki Itoh 1995. Adpositions in word-order typology. Linguistics, Vol.33:741-761.

储泽祥 1997. 《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丁椿寿1993. 《彝语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

管燮初1994.《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郭锡良 1997.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2期。

何乐士1992. 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若干语法特点的比较。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刘丹青  1999. 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歧义的类型学解释。载石锋、潘悟云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1. 赋元实词与语法化。《东方语言与文化》第一辑,上海:东方出版社。

陆俭明 1985. 析“像……似的”。陆俭明、马  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65. 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中国语文》3期,又载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

齐沪扬1998.《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石毓智 1995.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期。

章培智1990.《斯瓦希里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