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鸣
一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52
  • 关注人气:6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祖纯--翻译工作者应达到的境界;怎样达到这个境界

(2009-02-05 23:21:07)
标签:

翻译学习

教育

翻译欣赏

翻译名家

分类: 翻译体会与心得

                 翻译工作者应达到的境界;怎样达到这个境界

    搞好汉译英(以及英译汉) ,最根本的是译者本人对语言的掌握。最理想的是:译者应该汉语、英语皆精,用哪种语言就是哪种语言,两种语言互相毫不干扰。对我 们中国人来说,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母语干扰英语,也被英语干扰,因此说、写的英语是 中国式英语,说、写的汉语是洋味十足的欧化的汉语 。这种现象十分有趣,有其难免性,但必须克服。我们在学习和从事翻译的漫长道路上应时刻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达到:学贯中西、汉英皆 通。

    本书作者离这个境界还有相当距离。但我们想举一位非亲非故,素未谋面的学者为例说明,假以时日,苦学不止,我们是应该也可以最终 达到这一境界的。我指的是 杜念嘉教授。他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A Guide to Current English Usage(《英美新流行词语用法》)的编著者。杜先生“1919年生,浙江青田人,前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肄业,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毕业,曾经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员,1949年派往英国考察,1951年获英国文化协会研究奖金入牛津大学,1960年后主持伦敦中国翻译馆迄今。80年代在伦敦China Now季刊和Eurasia季刊均辟有专栏,以英语论中国文学和语言。”(引自该书扉页) 《英美新流行词语用法》一书不同于一般的新词词典。一般的新词词典的词条后就是释义,间或加一、两个例子,和中文译文。杜先生的 词条后是一篇完整的essay。这些essay往往带有文化内涵、汉英比较,一般都十分风趣,足见杜先生的汉英语功底。最富有说服力的是杜先生写的致谢“Acknowledgements”,内容完全一样,可前者是汉语意合结构的典型,后者是英语形合结构的典型。

 

我弟杜苕(念绍)译此书及半,因病难以为继,承胡鹤年教授慨允毕译其余,特此致谢。好友张立英(马克斯勋爵夫人)面对浩繁卷幅不辞劳苦,校对汉译文稿,并累予鼓励,此书终于得以完成。深情厚谊,实足感念。

责任编辑李佳俊先生,他在本书的紧要阶段远远超越了本责地给予了我慨然的支持,从事了艰巨的工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兼总编 辑吴绪彬先生认为像此书这样的应时之著,纵使篇幅有限,亦能很好地作为那些袭用已有年矣的英汉辞典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欣允出版 ,卓识可佩,特此一并致谢。

著者1993年于伦敦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Professor H N Hu who very kindly stepped into the breach and complet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se pieces when my brother, Du Shao succumbed to ill-health half-way through, and was unable to finish the task. I am also indebted to my good friend Zhang Li Ying (Lady L Y Marks) for her painstaking help in proof-read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for her vital encouragement.

         Furthermore, my grateful thanks must go to Mr Li Jia Jun, the senior editor, who has given me unstinted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far above the call of duty, during the crucial stages of the project, and generously offered to undertake the unenviable task. Above all, a special salute to Mr Wu Xu Bin, director and editor-in-chief of CHIRP, who gave the project his wholehearted blessing, believing that a timely publication like this however limited in scope, may well serve as a worthwhile supplement to the existing repertoire of long-establish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

                                        --the Writer

  

                                 摘自《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第251页

 

在前面(p2)我们已经提到汉语造句法是编年史手法”(chronicle style)。短短的致谢”(尽管不是讲故事)也遵循了这个规律。致谢一共两段,第一段3句话,第二段2句话。这5句话无一不是着重动作的记录,着重时间的顺序,先者先之,后者后之,”“重点在后”(引自林同济从汉语词序看长句翻译”)。以第一段第一句话为例,句式是以这个顺序发展的:弟病==>友助==> 致谢。第一段的第二、三句话,则分别描写友人相助和作者衷心致谢,层次十分清楚。第二段的两句话内容更为丰富,组句方法同第一段 第二、三句。

在前面(p1)我们也提到英语的造句方法,营造学手法(architectural style)。这一方法恰与汉语相对,…… 撇开了时间顺序而着重于空间搭架。具体点说,它的方法是开门见山,尽先搭起主语和主要动词两巨栋,然后用各种关系词把有关材料组 成的各种关系词结集(conjunctive-nexus),向这两巨栋前后挂钩,直接间接地嵌加。”(出处同上)“Acknowledgements”也分两段,第一段是两句(把原文中3句话嵌加而成),第二段也是两句。这4句话都符合了这一规律:撇开了时间顺序而着重于空间搭架。……尽先搭起主语和主要动词两巨栋……第一段的两句话以“I”开头(I would like to…I am also indebted to…),第二段的两句分别以thankssalute开头(thanks must go to…a special salute to…)。架子搭起之后,就用who 等关系词把其他成份挂上去。搭完以后,句子可能不短,但对熟悉英语语法、英语思维方式的人来说,文字脉络清楚,概念明确。由于这 篇短文是 acknowledgements,不是全面的写人、状物、叙事,所以以往巨栋,,前面挂钩的语言成份不多,但已足以说明英语造句法是营造学手法。

汉英语的造句各有特点,这已不是新学问。不少学者已有这方面的论述、引证。但是,一般的做法都是分别引汉英语原著中(两位作者)(内容风马牛不相关的)佳例来说明问题。我们在这里做的是引用了同一位学者关于同一个内容的分别用汉英语写就的两篇短文。我想这样做也许更有说服力:学贯中西、汉英皆精诚非易事,但并不是高不可攀。有志者事竞成。

   怎样达到这个境界?”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高级汉英语篇翻译》三.2(p210)“关于怎样终身学习的几点建议这一节已经涉及。这里只想补充一点: 2l 世纪国门更为敞开,各方面的巨大发展完全可以预见。有一点也可以预见:鉴于精神上富有的人往往物质上并不富裕,最多是个中产阶级,诱使年青人离开搞学问的因素会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来讲,达到上述境界,并不容易。该作何种选择,就完全得由读者自己决定。本书作者不便多言,就此收笔。

                             ------摘自《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第25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