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飞宇及其作品介绍

(2013-10-11 13:35:33)
标签:

毕飞宇

推拿

青衣

玉米

平原

分类: 阅读

      毕飞宇http://s7/mw690/517cf0abgx6Dl1vQ5Dw96&690
    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于江苏泰州兴化市 。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代表作品有《推拿》、《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平原》等。 

    毕飞宇近年来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中国作家大红鹰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09年自主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2010年凭借《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1年凭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毕飞宇在南京大学文学院设有毕飞宇文学工作室。 

    《青衣》《推拿》《哺乳期的女人》等多部作品被拍为电影、电视剧。

 
 
【他说:】
 
    我觉得我只写了一个故事:疼痛
    其实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外部,我们的生活远远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放松、舒展、开阔。介于这样的情况,我写小说的时候,它渐渐的就产生了创作的母体,也有批评家问我创造的母体是什么?两个字,疼痛。也许我这个人对这个过敏,也许我这种判断天生就是正确的,当我抓住母题的时候我不愿意放弃它,我愿意在我的作品中,不管什么样的题材、年龄、性别,我愿意一遍又一遍的写。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许多作品、许多作家,比如说写农村、工厂、军人,故事不一样,人物不一样,最后写的东西都不一样。我属于什么样的人呢?不管是写农村、 知识分子、航天员、农民、工人,我写的东西都是一个事情,故事不一样,人物不一样。到发稿为止,我只觉得我写了一篇故事,就是在不同题目下写了同一个东西。
    说我是最了解女性的男作家我实在不敢当,这是在夸上帝,我认为只有上帝才了解别人,更不要说男人了解女人。从一个男人来讲,你让我真正了解一个男人,我觉得都是有困难的。如果没有困难,我生活当中就没有那么多的惊异,也没有那么多的惊喜。回到女性话题来讲,面对女性我依然这样讲,其实我不了解女性,因为我不是上帝。我甚至说过,一个男人一定要说他自己了解女性,我认为是一个愚蠢的行为,他做不到。因为做不到,才有艺术。就这个问题,你才有联想,才有想象力,才有探究的愿望和勇气,你一切都了解了,你还写什么呢?没劲。所以,我宁可保持我对女性、对男性,包括对生活无知的状态,莽撞一点,比较有意思。
                                                           
 
     写作为什么好玩,为什么有意思,对我来讲为什么那么迷人,就在这个地方。小说里许多东西,跟你没关系。写作表面来讲你在那写字、打电脑,其实不是。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作家阅读想象力的过程。你想象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他自己有活动能力,自己有生命,比如像玉米,就是和作家相处,是相处的关系,是交流的关系。有的时候在相处过程中,在你面前行走的时候,他自然而然会做出一些动作。当动作做出来的时候,不仅吓了当事者一跳,也吓了写作者一跳,你问我是不是我想出来的,如果我毕飞宇想出来的,我毕飞宇也做不出那种事出来,是玉米做的,我只是记录下来。我的性格不可能那么复杂,我要塑造那么多人物,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的精神就是高度分裂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是猜测各种各样人物的可能性、合理性、精彩性、生动性,如果能结合起来,我想一个人就成立了。
说到这里,随便说一下作品人物形象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好?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写得棒?我会说,如果一个作家写这个人物自己有两条腿两条脚,在作品当中会走路,在我看来这个作品就写得好。如果你塑造一个人物躺在担架上、是一个婴儿,把他背到张三家去,背到李四家去,是作家背过去的,这作品肯定不好。好的作品会在虚拟的生活里面有人物自己的举动、行为、内心的变化、内心的耐力、内心的爆发了。
 
                                                       
 
     作家最好的姿态还是把自己弄成一棵树,有一部分扎到地里头,有一部分长在地上,有一部分长在很高的地面,有一部分随风而去,向远方飘啊飘,如果把一棵树埋在地上就闷死了,拔起来就枯死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该在哪就在哪。
     虽然我们做不到一个作品能够和时间一样长,谁都做不到。但是我想写作的人都有一点小小的野心,让自己的作品长寿一点,这跟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想长寿一点。怎么样长寿?就是使我们作品的体质更好一些,就有长寿的机会。作品的体质不好,可能就会夭折,或者就会短命,这确实是每个作家关心的东西。
     我发现一个问题,当你教育别人去学习的时候,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你得有耐心。第二,最好循序渐进。我是这样教育别人的,也是教育自己的,写作的时候最好多一点耐心,干事情的时候最好循序渐进。不要做以为很迅速,到时候会重头来过,其实会浪费你的生命。
     我在少年时候也写作,只不过没有人说我是少年作家,少年时候的写作环境跟成年时期也不一样。一个人在青春时期的写作的梦想是非常强盛的,有时候你有这个梦想不一定能实现。像这一拨少年作家有这样的机会,这非常的好。但是有一点,我依然要跟少年作家们说,也和少年作家一起共勉,不要指望把文学全部放在青春期,文学放在哪?放在每一个点上,每一脚上都有文学,都有作品,慢慢的写,不要着急,可能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
 
 
【创作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法文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中短篇小说最高奖项),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学等。
 
    2011年3月17日,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荣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成为该奖项2007年创立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2005年是毕飞宇原创长篇小说的丰收年。在一众一线作家各自推出长篇新作之后,以中短篇小说知名的毕飞宇在时隔8年之后,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平原》。这本小说自然也被看成毕飞宇的转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说一样,《平原》关注的仍然是农村题材,描写的也仍然是上个世纪70年代,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平原》同样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介入感,小说中“带菌者”的象征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现实。从这个意义看,所谓转型,只是就小说的规模而言,《平原》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延续性要大于标志性。
 

社会评价

    他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
 
 
个人作品
 
著有长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那个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杂志

        是谁在深夜说话》(1995年《人民文学》杂志)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杂志)

        白夜》(1998年)

         《男人还剩下什么》(1998年)

         《蛐蛐 蛐蛐》         《怀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庄

         彩虹》 《家事》《相爱的日子》等

中篇小说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学》杂志)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玉秀》    《玉秧》

长篇小说

    平原》 推拿》《玉米》《相爱的日子》

                                                                    【深海发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