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应该具备的素质
前不久在《芳草》杂志双年诗歌十佳诗人获奖讨论会上,我表达了自己对于好诗的感悟。我以为:好诗标准的讨论,应该从不同层面生发开去——“好诗”的标准是“好的”诗歌,还是好的“诗歌”;是诗歌的“创作标准”,诗歌的“批评标准”,还是诗歌的接受标准?那些“阳春白雪”式的属于小众的精神奢侈的诗歌是否好诗,那些有井水处即可歌吟的“下里巴人”诗歌是否好诗?诗歌究竟有没有完善的、终极的、恒定的标准?好诗究竟是生命判断,价值判断,还是学术判断、审美判断?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我所认为的好诗应该具备以下的要素或者特质:1、具有独特的灵魂与独特的生命质感,是独特的个人经验的传递;是超越了“集体潜意识”的诗歌,正如施莱尔马赫所说的那样:优秀诗歌都孕育在独立的个体灵魂的深处,不再满足于“在所有人民中产生相同的体会。”柏桦在论及他的《1642——1651:冒辟疆与董小宛》时指出,诗歌应“告别呐喊”,杨健也在评论柏桦该诗时感到诗歌需要“还魂”。当诗人不约而同地提出“告别呐喊”、“还魂”的时候,诗歌就在更加凸显个体灵魂的搏动,好的诗歌应该是触及灵魂的诗歌。
2、想象的创作与虚构的创造的自由游戏,诗歌是“创造性想象的直觉”——捕捉瞬间的、刹那的直觉、感觉进入诗歌,然后通过语言来释放。因为好的诗歌犹如休姆所说的那样,应该而且必须是凝聚着想象的能量的释放。凝聚在先,释放在后。凝聚是为了更好的释放,释放是为了在语词中获得凝聚。犹如里尔克、荷尔德林、穆旦、昌耀、陈超、臧棣……所以,我认为好的诗歌应该体现为想象的创作与虚构的创造的自由游戏。
3、令人震惊的“内心”语言。“音乐的声音”——从视觉(外在造型)与听觉(内在质量),音乐内化,“一首诗不该在言外,而是存在。”(阿奇博德·麦克利什)诗歌的存在表现为语言的存在和形式的存在。它显示诗人的语言态度,语言力量。好诗属于震撼人心的“内心语言”。
——粒子
臧棣,1964年4月生于北京。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曾任中国新闻社记者。1983年开始从事诗歌写作。曾参与创办民刊《发现》,《标准》等。参与编辑《中国诗歌评论》(丛刊)。出版诗集有《燕园纪事》(文化艺术,1998),《风吹草动》(中国工人,2000),《新鲜的荆棘》(新世界,2002)等。编选诗集《1998中国最佳诗歌》,《北大诗选》(与西渡合编),《里尔克诗选》等。曾获《作家》杂志2000年度诗歌奖。曾获得2007年获第三届珠江(国际)诗歌奖,2008年7月获《汉诗》双年十佳诗人奖等奖项。
臧棣不仅是有二十年诗歌写作经历的诗人,也是具有近二十年诗歌批评写作的批评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诗歌与批评皆长的作者之一。
臧棣在日本日光中禅寺湖畔(摄影:粒子)
第一辑两茫茫丛书
思来者丛书
和他们的不同,我的往事是
一头大象:体型健硕,
背影看过去依然显得年轻,
表情雄浑如请别见怪。
当它穿越一条马路,两片密林
就像是在举行婚礼。当它来到池塘边,
喝水,往身上甩泥浆,展示
原始好简单,我就开始进入正题。
请摸不可摸。因为并不是
每个人的往事都是一头大象。
比如,往事经常袅娜如烟。
请看不可看。黑暗的心脏
并非漆黑一片,或者,请极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