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的写作手法比较繁杂,学生大多难以分辨,如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借事喻理等等。
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状物为主的,其实,状物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喻理,借物喻理。“托物喻理”和“借物喻理”相同,“借”即是“托”。“托物言志”和“托物喻理”的不同也只是在“志”与“理”的差别。“志”多言个人情感,袒露快活与忧闷。同借物喻人有相通之处,而“理”重在道理,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阐明客观存在的事理。如: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以富于哲理情趣著称,其手法就是托物喻理。我们都学过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写落花生的生长特点与它的用处,借落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理,也就是借某样事物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桃花心木》《丑菊》也属于借物喻理
借物喻人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以象征、拟人手法着重揭示物的内在品质,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所状之物与所喻之人之间有某种类似,使所喻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如《白杨》、《手指》、《古井》等均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再如:《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表面上是赞美竹子,其实是赞颂人有骨气有勇气有毅力,其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读文时,仔细地揣摩,看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借景抒情,多以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因有大篇幅且细致的景物描写,故比较好辨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