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和微软:巨鳄的手段竟如此相像!
(2008-07-05 21:52:41)
标签:
it |
分类: 乱侃 |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说是索尼狂砸30亿美元来换取PS3的市场。然而我认为,索尼倘若仅仅是为了这游戏机市场的话,那30亿美元则砸得有点冤枉。
一流的企业制造标准,而索尼实则是在用这30亿美元来建立一个标准。
随着东芝的退出,价格更为低廉的HD-DVD彻底退出了市场。纵然这其中有好莱坞部分电影公司的倒戈,但就其原因,是东芝缺乏一个有效的手段在竞争前期来抢夺市场,而索尼,做的偏偏就是这些。
在红光蓝光争个热火朝天的时候,索尼推出了以蓝光为介质的PS3。PS3向下兼容,并且具备完善的蓝光高清电影输出功能。这便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抱回一台游戏机的同时,还拥有了一台蓝光播放器。
在PS3在市场上高歌猛进的时候,东芝似乎忘却了索尼手上有着越来越多的蓝光用户,从这点上来看,东芝的失败是种必然。倘若索尼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砸钱的话,那么这笔钱已经砸出了效果,随着红光有点不明不白的死去之时,也是索尼蓝光圈地之时。当下一代多媒体介质的话语权被索尼牢牢的抓在手上之时,他们所作的便是坐地收钱。
苦尽甘来的索尼
蓝光的胜利对索尼来说可谓是苦尽甘来,风靡全中国的VCD标准就是当初索尼提出的,只是由于VCD没有有效的防盗版功能,VCD并没有在全世界流行。以至于当时国人到美国发现美国佬还在用VHS的时候,误以为中国终于在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却不知国人津津乐道的“数码产品”却是一个欧美市场的失败儿。
VCD的失败对索尼来说是一次打击,而MD的失败则是索尼的又一次打击。这两次失败,第一次是因为没有有效的防盗措施,而第二次则是倒在盗版MP3面前。而究其原因,便是索尼没有牢牢的把握住消费链的两头——内容提供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内容提供商所在乎的是自己的钱是否会被偷走,而消费者所在乎的是是否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实惠的产品。而要在这两者之间得到一种统一,便是需要自己的产品有着完善的防盗功能之外,还要尽可能地给消费者优惠,这在有着强大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厚实的资金支持。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微软。
软件大鳄的成功之路
在微软前期的产品中,防盗措施形同虚设,而且盗版的系统也可以在网络上升级,可以说,微软前期在中国几乎没有赚到什么钱——微软这个时候不指望在中国市场上赚到钱。因为此时,微软的操作系统以及相关的软件,还没有成为绝对的标准,微软在等待。在中国的PC市场日益成熟后,品牌机也日益成为了消费者的主流选择,微软不会强让消费者购买正版系统,但绝对有能力让品牌机厂商预装——当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成为标准之时,话语权已经被牢牢地把我在这个软件大额的手中。
当我们习惯了它们,我们已经无法离开它们。
目标:成为标准!
让自己的标准成为业界的标准,这是微软的当初的目标,同时也是索尼的目标——索尼比谁都渴望自己的蓝光成为高清时代光盘的标准。然而在最初,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红光那得天独厚的优势——HD-DVD是DVD的升级,DVD生产线只要做简单的升级就可以大规模的生产高清电影。然而红光的优势却恰恰是劣势,在DVD盗版已经泛滥的今天,好莱坞的制片商将自己赚钱的宝贝放在这“千疮百孔”的生产线上,难免心有戚戚焉。而蓝光,却有着相对更加严密的加密系统,这无疑很对好莱坞的胃口。
与其同时,HD-DVD因为得到了微软的支持,似乎腰板很直。HD-DVD妄图通过PC市场来复制微软的成功。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偷偷在复制微软的却恰恰是自己的竞争者——索尼。
在PC软件市场坐稳标准之位的微软,也将目光投向了游戏市场。X-BOX在推出之时,微软更是以卖出一台亏本100美元的气魄压向索尼。在争夺市场的最初,微软和索尼几乎都同时祭出了最传统却也是最有效的杀手锏——用金钱换取市场。
然而,索尼的PS3却拥有大量的PS以及PS2用户,这更不用提其身后庞大的游戏提供商队伍,对于他们来说,微软只是一个毫无“群众基础”的“新人”,微软的钱没有撼动索尼在游戏界的地位,X-BOX到目前为止,尚能和PS3抗衡,已是一种成功。
微软在这场标准之战中没有成功,他们几乎用当初推广操作系统时相同的战略来操作自己的游戏之时,却没想到碰到了个更为精明的徒弟——索尼。蓝光在有着出色的加密技术的同时,也着实用砸钱砸出了消费者的好感,这样的策略,想不成功都难。
索尼正在让我们习惯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