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悟-
詹得文
清明,是全球中国人的重要传统节令。
一阵微风起,柳叶喜荡漾,大地迎春来,万物皆清明!在衔接过去和未来的节点上,清明的重要性无法取代。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节令,能够像清明这样包含深厚的意蕴: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时节,又是一个充盈着哀思的日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哪怕与亲人阴阳两隔,但心中那一根思念的线,却永远相连相牵。在这一天,我们为逝去的亲人敬献一束花、种植一棵树、捧上一把新鲜的黄土等等,我们去祭奠,我们去缅怀,我们去告慰!清明节,成了每一个人心头不忍触碰的日子。这一天,总能勾起人们对过往的追溯和怀念,总能燃起心灵的惆怅和感叹。这样的时刻,我们不由得想起逝去的亲人,想起一些刻骨铭心的亲人,想起一段难以忘怀的情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样一种特别的“悲欣交融”的隆重仪式,一年年的轮回、一代代的传承。在这一天,我们与古去的亲人对话,感念终生难忘的哺育之恩,重温血浓于水的凝重情感,一遍又一遍咀嚼活着的意义。清明节,我们是否从不舍、哀怨、惆怅中感悟出了人生的重要意义?阴阳的界限,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法则,谁也无法改变。生命犹如一粒微尘,从无形中来,最终化为虚无。人是如此的坚强,又是如此的脆弱。人会慢慢长大,逐渐成熟,一天天衰老,最后化为尘埃。可有一种东西始终不息不灭—就是绵延不绝的血脉,是博大厚重的爱。而这种爱是绵长温柔、历久弥坚的。是逝者给予亲人的精神指引,是比黄金更珍贵的永恒承诺。思念让爱长存。对祖先和逝者最好的感恩和缅怀,或许就是让生命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是的,只要心中有爱,生命就不会有遗憾,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清明时节泪涟涟,悠悠思念痛心间。酸酸苦苦两无奈,怀念亲人两重天。人生如梦又如烟,思念缠缠又绵绵。故去亲人可安好?沧海桑田念心间。故人离去痛几回,潸泪两行梦里归。清明思念随风去,轻烟袅袅向天飞。仲春片片草半新,清明家家扫墓勤。燃香缕缕寄哀思,冥钱捆捆化烟云。双膝跪地三叩首,缅怀先人养育恩。盅盅祭酒全斟满,阴阳相望泪湿襟。天下人们要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忘了谁,也不能忘了先辈、忘了祖宗。需要承认,比起古人,我们对家族和先人的感情,已经淡漠了许多。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享受,也让我们眼上蒙了更多的尘。隔着这层厚厚的尘望去,先人模糊了太多,真实的情感陌生了太多。就在这种模糊和陌生里,我们的心也变得焦虑、坚硬,我们看自己也变得模糊和陌生。
清,是扭转这些的一个契机。人眼中的尘,需要下起清明雨,洗净。人的那些轻薄,需要清明雨的滋润和滋养。只有重新贴近大地,我们才能重新活得踏实,重新拥有那份心明眼亮。心能吹起清明风,心便清明。眼能下起清明雨,眼便清明。心清明,眼清明,人就清明,活得就清明。清明,气清景明。气清是天,景明是地,人能契悟于此,接合于这天地气象,便逼近了天人合一。最高的真谛,不过如此。人生最好的境界,叫清明。
春祭,踏青亦游玩。清明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既称祭祖节,又是踏青节。按照习俗,清明节既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扫墓祭祖的庄严肃穆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同时又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亦是传统节日。清明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193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就明定,每年的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6年,我国清明节被世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应当扫墓祭奠先祖及仙逝的亲人,以慎终追远缅怀纪念他们,走好人生之路,无愧先祖,无愧人生。同时古人又云:“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鼓励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荡秋千、放风筝,珍爱生命,尽享春天的欢乐美好,尽享美丽人生!
2024年4月2日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