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真好(千万人受益)
(2023-04-14 12:00:05)
标签:
健康教育文化情感 |
分类: 图说天下 |
行走,真好(千万人受益)
奇葩侠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中国有句老话:“百炼不如一走。”
世界卫生组织也认定:行走,是最好的运动方式之一。
行走看似寻常,却对身心有着非同一般的益处。
健康之路,是走出来的。行走,有6大好处!
行走,强健身体
俗话说:“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
行走,是一项用到全身肌肉的有氧运动。
既能够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基础代谢量,帮助瘦身。
还能强健骨骼,缓解疲劳,增强自身免疫力,远离疾病。
国医张伯礼院士在接受CCTV采访时说,自己每天都会走七八千步。
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20多年,他认为,行走是对老人最好的运动。
70多岁高龄的他仍然精神抖擞,还在忙着出门诊、带学生、做科研和四处讲座。
行走老少皆宜,损伤小益处多,是对身体最好的富养。
让人气血通达,经络舒畅,持之以恒必能身体强健,延年益寿。
行走,改善睡眠
古语有云:“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一晚上睡不好觉,百日的补养也未必能恢复。
而随着年岁渐长,压力变大,经常会入睡难、睡眠浅。
但是经常行走的人,往往能缓解身心疲劳,改善睡眠,有个好觉。
曾国藩由于公务繁忙,精神压力大,所以“夜罕佳眠,或通夕不寐”。
后来,他找到了缓解失眠的绝佳方法,就是行走。
他在家书中说:“饭后三千步,近日试行,自矢永不间断。”
饭后走一走,能促进消化,放松心情,帮助入睡,让人安眠一夜。
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迈开步伐去行走,再睡个好觉,就是养生第一大补。
行走,愉悦心情
行走治百病,运动解千愁。
坚持行走,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保持心情愉悦。
随着汗水的蒸发,负面情绪也会挥洒一空,烟消云散。
当年,苏轼在乌台诗案后,仕途一再受挫。
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开始早起快走,疗愈身心。
苏轼说:“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在行走中,苏轼释放苦闷和忧愁,方能始终葆有乐观豁达,豪迈一生。
行走,是负能量的宣泄,是正能量的滋养。
当你开始行走,用脚步丈量大地,身心也会焕然一新。
行走,促进消化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行走,有助于胃肠道的蠕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开国元帅朱德,每天早晨起床后和睡脚前都要散步。
而且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一日三餐都要行走去食堂吃饭。
他觉得饭前走一走可以提高食欲,饭后走一走又可以促进消化,一举两得。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饭后久坐不动,气血生化不足,会增加脾胃负担。
所以,要饭后走一走,健脾益胃,让消化系统更好地运作。
要注意的是,饭后别马上走动,以免阻碍消化液分泌,半小时后再走,效果更佳。
行走,激活大脑
思想家卢梭说:“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力才会开动起来。”
行走,是天然的振奋剂,是激活大脑的钥匙。
因为在行走中,大脑供氧量增加,心肺血管机能被全面调动。
血液循环产生的热量,会使大脑清晰灵活,消除脑力疲劳。
尤其是整日久坐伏案工作的人,经常到户外走动呼吸新鲜空气。
不仅可以舒缓紧张的大脑细胞,还能使得精力充沛,思维活跃。
著名作家狄更斯,就是通过散步,放松大脑,提升创作力。
他的《伦敦夜行记》、《巴纳比·拉奇》都是源于散步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如希波克拉底所说:“行走,是最好的药。”
大步向前走,不仅能富养身体,更能涤荡心灵,遇见更好的自己。
行走,丰富认知
诗人北岛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行走,是打开视野、丰富认知的绝佳方式之一。
你走得越远,看得越多,感悟越深,精神也会因此更丰盈。
三毛一生都在行走,从台湾到撒哈拉,从欧洲到美洲,一共54个国家。
她看过沙漠、草原、雨林,走过高山、谷底、河流.......
在行走中,她学识渐长,底蕴渐厚,认知和胸襟也愈发宽阔。
如此,才能写出《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一篇篇动人心魄的作品。
老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不出去走一走,读再多书,也不能解其中真味。
唯有于行走之中,思考感悟,丰富认知,才能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