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白山村堌子墓汉画像石

2022-12-27 08:41:52
标签: 赵裔 邳州白山 堌子古墓 画像石 赵氏文化

邳州白山村堌子墓汉画像石

白山村堌子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邳州城西南30多公里的白山旁,有乡间公路通达。说起堌子,其实是个大土墩,高出地面4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占地约3000平方米,南高北低为漫坡状。现犁为田地,种满庄稼。土墩南部因村民造房子而被切割成断面,在断面上可清晰地看到夹杂着的大量灰陶片、蚌壳。地表上存在的圆饼形陶纺轮、网坠、半月形石镰刀等,都显现了徐海地区商代遗址的特征。此外,在堌子村附近还出土过南北朝时代的砖室墓,发现一块刻有“元嘉十一年”的墓砖等等。

现在人们所说的堌子墓共两座,是东汉画像石墓,两墓前后相错。据群众讲,早在清光绪四年(1879),当地人就把墓顶撬开,入墓室取走铜器和陶器,以后多次遭盗,直到解放后才被封闭保护。1956年冬,江苏省“文管会”曾派人作过调查。“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又打开墓室,用来贮藏山芋。

现在,两墓室尚保存较好,但顶部仍被打开,四壁汉画像石虽有些残缺不全,但图案还可辨认,墓主则无从考证(现已考证为赵裔墓)。不过,它们仍然是邳州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汉画像石墓。

19819月,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白山堌子两座东汉画像石墓进行了发掘,把靠北边的一座编为一号墓,另一座为二号墓。

    一号墓

由前后两主室和前室北耳室三部分组成。清理时,前后两主室室顶已被拆除,仅存室底部及四壁,但前室的北耳室基本保存完好。整个墓葬平面呈长方形,全长5.7米。前室东西长2.27米,南北宽2.80米。从保存下来的四壁结构看,先以条石起基,然后在上竖立墓壁,再在墓壁上面叠砌横额,最后采用叠砌结构,由大而小,收缩成墓顶,上压稍大于口部的石板作为顶盖。四周的墓石长短不一,皆高0.15米,每条基石之间拼接基本弥合,且稍宽于墓壁。在室内部分,较基壁各间内拓出0.05米左右。墓门置西壁,门宽1.32米,高0.98米。门外在横额向外两侧凿有门窗一对,朝外开闭。但底部即基石的外侧并没凿相应的门窝,清理时遗存的是一块残画像石板,用来堵塞门口,画面朝外。前室南壁是由三块石板拼接而成,每块石板面都经琢磨修整,四周均初步雕出方框,估计原打算刻制画像的,后因某种原因而没有完成。

    前室北壁附靠耳室一间,位于北壁中部略偏西处。北耳室东西宽1.3米,南北进深1.27米,高0.99米。耳室四壁砌法大致与前室相同,东西北三壁各有一块石板竖立在基石上面,最后仅用一块石板平铺压在上面,作为北耳室的室顶。前室东壁是通往后室的过道,故不另设门扇,左右两侧各刻倚柱一对。这些倚柱直接凿刻在竖立门口两侧的墓壁上,面向前室。柱的上端雕有护斗,下端雕出方形柱腿,身部雕有爪棱纹,棱纹中原涂有红色,现仅留部分痕迹。四壁之上各压一横额,高0.44米。横额上面原为叠砌式墓顶,现仅存一层,高0.28米,向内抹角成弧形,估计尚有二、三层至室顶盖板,但已被拆除,无法知道详细结构。除南壁未刻成画像外,共计四幅,画面均向室内。前室底部原有青砖铺地,已全被撬走。从居民家里收集到一块,砖长0.40米,宽0.20米,厚0.10米,火候较高,略呈褐红色,朝上一面模印小方格纹。

后室亦呈长方形,东西长3.02米,南北宽2.41米。结构大致与前室相同,顶部亦残缺。唯不同之处,后室由三条石柱作东西向排列,将后室间隔成南北两间。北面的一间宽1.41米,是放置棺木的棺室,为夫妇合葬墓。石柱原有三,东西两端各一条,从残迹看,各条有铺槽直接嵌入。后室东西南壁之中,约三分之二的柱身露在壁外,现已不存。中间的一条已被拆离原地,为条形石块雕成的立柱,高0.6米。立柱上端雕出方形护斗,每边长0.21米;下端雕成方形柱砖,每边长0.21米。柱身雕爪棱纹。柱上亦压有过梁,梁与柱之间互相扣搭,使整个建筑坚固而稳定。棺室南北两间,梁下有空间可以相通。据群众说,过去曾在棺室内发现过铁钉。后室底部是用石板铺地,石板计四块,作南北向横铺。

一号墓共存画像石八幅,其中前室五幅,北耳室一幅,后室二幅。

第一幅,发现于墓门口,仅存右半幅画面,石高1.05米,残宽0.60米,残存画面分为上下两格,上格面积稍小,居整幅内容的次要地位,尚残存神龙四条,每两条为一组,形态大致相似,皆头上有角,张嘴、大眼、长尾、有四足,身体蜷曲而面面相对。《广雅》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未升天曰螭龙。可见,该幅画像石上所刻的应属虬龙,是神龙中的一种,常见于汉代画像石,为墓主升仙思想的反映。下层画面较大,应是这幅画像的主题。内容是楼房一座,楼下大门半开,一侍者正在开门露半身,探头外望。楼房建筑富丽壮观,四壁雕刻方格菱纹,主柱皆装饰斗横,上有护斗,为一斗两升,门外有双阙,门阙高大,上有三室重檐,阙身雕刻爪棱纹。楼台悬坐男子两人,各拱手胸前,呈谦恭状,似为宾主关系。厅前有栏杆一排,栏后有四人凭栏远眺,形象似为女性。楼房四周和阙檐下满布凤鸟、猴等奇禽异兽,以表示吉祥降临,人间一派太平、欢乐的景象。

第二幅在前室北壁西边,即北耳室门口右旁石刻。石高0.98米,宽0.64米。分为三格:上格刻三人,头戴进贤冠,身穿长衣,每人双手各捧一物于胸前,可能是一批宾客前来向主人进献礼品的形象。中格似为上格的继续。共刻四人,前三人刻出全像,衣冠服饰与上格相同。皆由左向右方向前进。身后尚有一人,仅刻半个身材,表示宾客众多,随后尚有,络绎而到。下格刻出宾主对弈图。两人头戴进贤冠,左右相对跽坐在榻上,两人之间置一方形博盘,一人双手上扬,另一人向前伸手,正在兴高采烈地作奕棋姿势。此外,博盘旁置一套酒具,有圆形樽一,樽中置—勺(勺柄外露),椭圆形耳杯二,以供宾主饮酒助兴。

第三幅:在前室北壁(东边),即耳室门口左旁石刻,与上面第二幅相对称。石高1.07米,宽0.70米,亦分为三格:上格为《纺织图》,共刻三人,一人在织布,一人在调纱,一人在络纱。分布情况:右为络纱图,刻纺车一架、纺妇一人,纺车上作圆形,置于方座上。车后刻一人在车架旁作调纱姿势,车架下放置纱团两只,还在源源绕向纺车架上。左为织机图,刻织机一架,方形机框斜置在机架上,机下装置踏棍两条,一织妇聚精会神地端坐在机架后,伸手正在作穿梭打线织布状,机架上面悬挂着待用纱团四束。这种以反映纺织生产为内容的画像石,过去在徐州境内如铜山县洪楼、青山泉,沛县留城,以及泗洪县曹庄等地曾有出土,但这次发现的织机与纺车、调纱等合刻一图,为以往诸石中所少见,而且图像清晰,无疑为研究当时纺织生产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中格刻《舞乐图》,刻舞鼓乐工四人,其中乐工三人,以中间瑟鼓为主要乐器,鼓瑟乐工蹲坐在一座高足案台,膝中横置一瑟,左手提瑟,右手作鼓弦状。瑟作长方形,但弦数不清晰。瑟,是汉代乐队中必备的一种乐器,发音悲凉。据《汉书·郊祀志》称:“泰帝信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转其瑟为二十五弦”,知汉代瑟应为二十五弦。鼓瑟者身后的两个乐女,其一在吹竽,另一个扬手歌唱。竽亦是汉代主要乐器之一,同时常与瑟合奏使用,正如《楚辞

·招魂》中“竽瑟犯会”所说。乐工的左旁刻舞者一人,舞者高髻大衣,长袖,腰细如束,两条特长的袖帛随着乐声而飘绕缠绵,婀娜多姿。下格刻《出行图》,有辎车一辆,车上有伞盖,周围有屏,御者坐在车前,驱马前进。车前刻有半匹马,以此表示庞大的车马队伍已源源通过。

第四幅:在前室东壁(北边),即通往后室门口左旁的石刻,石高1.05米,宽0.14米,上刻直棂窗一方,长宽各0.44米。直棂窗周围布绕奇禽异兽,可辨者有凤鸟、虬龙及龟。直棂窗下面刻房屋一座,屋前设有两座门,左边一座门扇紧闭。房屋刻有双柱,左右对称,柱的上端雕饰半拱,下端为圆鼓起的柱腿。屋顶上息奇禽异兽,以示祥瑞的降临。正厅刻三人,皆跽坐在长方形榻上,中者戴进贤冠,双手拱于胸前,应为男性主人,其左右两人各为高髻,场面向男性,双手亦拱于胸前,应为女性。从其身份看,似为墓主的妻妾。这幅画像可能是记录墓主及其妻妾的一次家庭聚会。

第五幅:在前室东壁(南边),即后室门口右旁的石刻。石高0.9米,宽0.17米。刻虬龙三条,形象与上述虬龙相似,皆头有角,长尾,张牙舞爪。三条虬龙由下向上一个方向排列。

第六幅:北耳室室顶石刻。石高1.00米,宽0.50米。由凤鸟和铺首衔环两个画像组成。凤鸟在上,铺首衔环在下。睢宁双沟及铜山后固窝都曾出土过一画像石,与此幅内容完全相同。凤鸟,古代人们认为是一种神鸟,《说文解字》卷四说:“凤,神鸟也。”传说它是天帝的使者,常在天帝的左右。

第七幅:在后室后壁(北外),即男性棺室后壁。石高0.75米,宽1.33米。以一对凤凰为中心,四周绕以虬龙。虬龙形象与上述的完全一样。凤凰绕以虬龙。凤凰双双行颈和爱,表示“凤凰雌雄伉合俪”,这里有夫妻恩爱的意义。凤凰头上雕刻一鸟,从大圆的两眼看应是雌鸟,也有写作枭鸟即猫头鹰。汉贾治《措誓》中有“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别之。”这在汉画像石中都是常见的画题,大都刻于棺室后壁,很引人深思。

第八幅:在后室后壁(南边)即女性棺室后壁。石高0.75米,宽0.70米,雕刻虬龙两条,头部朝上,各回首作嬉戏状,尾巴较长,两者交结在一起,其意义大致与上幅相同。此外,多幅画像石的四周边沿,大都装饰图案,内容包括连弧纹、菱纹、锯齿纹以及绞纹等等。

    二号墓

结构大致与一号墓相似,亦由前室和后室两部分组成,但前室不另设耳室。后室不再分设耳室,不再分间,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32米,南北宽2.23米,高2.35米。

    画室内共有画像石七幅。共内容与一号墓中那八幅相似。故不一一介绍。

    此外,在前后室还发现刻图案的画,共计19幅,其中17幅或刻菱纹,或刻连弧纹,或刻锯齿纹,或刻绞纹,均雕刻在前后室叠砌室顶的每层向内一侧。还有两幅与众不同,一幅为前室室顶第二层,压石上,雕刻鲤鱼四条,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另一幅为前室室顶的藻井,长宽各0.50米,雕刻为柿蒂形图案。

录自:考古:邳州白山村堌子墓汉画像石   娄可丰 鲁连仕   文化佳园 2020-09-08   |  336阅读  |  1转藏


还有位于占城果园的白山汉墓也是由于早年被盗,随葬品尽失,画面内容有车马出行,宾客宴饮,舞乐百戏,铺首街还和纺织图,其中的纺织图尤为珍贵,现存徐州汉画像石馆,这块纺织图反映汉代纺织业生产基本状况,经过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摘录自考古:独具风格与价值的邳州汉画像石(作者:李军)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