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周被背锅列侯“酎金不善”
2022-12-21 12:37:38
标签: 赵周 高陵侯 丞相 西汉 赵氏
赵周被背锅列侯“酎金不善”
汉武帝时期有几好位背锅丞相,高陵侯赵周很不幸就是其中之一。
史籍记载赵周因为父亲的功劳在汉景帝朝被封为高陵侯,武帝时期任太子太傅。
公元前116年底,背锅丞相庄青翟因为不甘御史大夫张汤的欺负,与三长史合谋搞死了张汤,紧接着被汉武帝清算而自杀。
这样一来,汉武帝又缺失了丞相。公元前115年二月,继庄青翟之后赵周被任命为汉武帝时期第九任丞相。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赵周丞相的命运又会怎样?
汉朝有个《酎金律》。酎是一种美酒,帝国每年八月祭祀宗庙,各诸侯国中的诸侯王们要献酎饮酎,(搞几斤美酒献给祖先,同时自己也要先尝一下,防止下毒什么的)。
献酎的同时,诸侯王还要根据各自封国的人口数量多少、经济发达程度奉献一定的黄金助祭,此黄金称为“酎金”。
酎金是诸侯王们的一种义务,这个黄金的分量和成色要接受帝国有关部门检查检验,一旦发现黄金有瑕疵,也即”酎金不善”,对不起,你就摊上事了,后果相当严重,”王削县,侯免国。”
什么意思呢?大前提:如果你献的黄金不咋地,成色不好,纯度不够,等等吧,那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就要处罚你。小前提,如果你是诸侯王,削去你几个县;如果你只是个列侯或关内侯,对不起,侯国取消,摘下你侯爷的帽子!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无论是生产水平还是检测水平都远远赶不上我们现在这么先进和发达,那时候黄金成色咋样,哪有精密的仪器可以检验区分你是“百足金”“千足金”或者“万足金”,成色好坏几乎全凭检查者的肉眼和一张嘴来确定。
“酎金”的检查人为因素太过明显,借用一句相声词就是:检查者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诸侯王们根本就没有一个讲理的地方,因为验金人背后站着的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
汉朝这个“酎金不善”的法律规定,属于模糊性概念,能装的不能装的都可以装进去,它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王和列侯权力的绝佳工具。
公元前112年九月,汉武帝一口气剥夺了一百零六位侯爵的封国,理由就是“酎金不善”。据说,三国英雄刘备的先祖刘贞就是这106个失国的倒霉蛋之一。
按说列侯酎金不善并不关丞相赵周啥事,但出事的列侯这么多,总要有官员为此事背锅,丞相乃群臣之首,自然是最好的背锅侠。
公元前112年九月,赵周因“知情不报”罪被下狱。根据汉朝“将相不对理陈冤”的潜规则,赵周自杀身亡!
赵周是汉武帝的第九任丞相,尽管结局背锅自杀,但他并不是最后一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丞相,还会有下一位。
附录:“将相不对理陈冤”的潜规则
汉代的官场,针对丞相、将军这样的高官有一条很有意思的潜规则,那就是“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
意思是皇帝只要下诏让丞相到廷尉去接受问讯和审查,丞相无论有罪还是无罪必须自杀,决不能因为自己有冤情而到廷尉那里去理论、申诉、陈冤。
皇帝有时会顾及丞相的面子,不明令斩杀或者弃市,会赐酒十石,牛一头。丞相受赐后必须自杀。
汉成帝时,因天降灾异,为了消除天灾,需要用三公这样的高官来“背锅”。汉成帝让尚书令赐丞相翟方进“尊酒十石,养牛一。”翟方进即日自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丞相的地位崇高,受到皇家的礼遇也极高。
在儒家的思想和礼法中,“刑不上大夫”,身份地位的等级非常严格。丞相要保持基本的尊严和气节,就不能够委身屈节来接受廷尉官吏的问讯和审查。
如果丞相不遵循潜规则到廷尉哪里对理陈冤的话,不仅本人自身的人格受辱,其所代表的皇家官员的“官格”形象也会受辱,这关系到皇帝的面子,牵扯着皇帝任人不明,昏聩不聪的隐讳问题。
有人会说,西汉后期和东汉实行的是三公制,丞相没什么实权。其实在汉代丞相不管有没有实际的权利,地位是极高的。
坊间所流行的观点通常认为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虽然不是十分准确,却也偏差不大。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意思是丞相承接天子的命令,帮助皇帝管理天下的事情。
丞相不仅职权大,因其地位高,是位居三公的高官,其他官员见了丞相必须要行礼参拜。不仅如此,皇帝见了丞相,坐着的话要起立,乘舆车的话要下车。
此外丞相任职,加官三公的仪式也非常隆重,天子和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场。
【《通典-职官二》记,朝臣见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舆为下。凡拜公,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
这都不算啥,丞相生病了,皇帝要亲自到家问候,还要数次派御医问诊。
丞相死了,皇帝除了赐钱买棺椁及棺椁用具外,还要在凭吊那天亲自到场追悼。下葬那天,公卿以下的官员还需要参加葬礼。
【《汉书-翟方进传》记,丞相有疾,皇帝法驾亲至问候,从西门入,及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葬焉。】
这种皇家极高的礼遇,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丞相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至于几乎没人会在接到皇帝罪诏的时候,选择去廷尉伸冤。
赵周被背锅列侯“酎金不善”
赵周被背锅列侯“酎金不善”
汉武帝时期有几好位背锅丞相,高陵侯赵周很不幸就是其中之一。
史籍记载赵周因为父亲的功劳在汉景帝朝被封为高陵侯,武帝时期任太子太傅。
公元前116年底,背锅丞相庄青翟因为不甘御史大夫张汤的欺负,与三长史合谋搞死了张汤,紧接着被汉武帝清算而自杀。
这样一来,汉武帝又缺失了丞相。公元前115年二月,继庄青翟之后赵周被任命为汉武帝时期第九任丞相。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赵周丞相的命运又会怎样?
汉朝有个《酎金律》。酎是一种美酒,帝国每年八月祭祀宗庙,各诸侯国中的诸侯王们要献酎饮酎,(搞几斤美酒献给祖先,同时自己也要先尝一下,防止下毒什么的)。
献酎的同时,诸侯王还要根据各自封国的人口数量多少、经济发达程度奉献一定的黄金助祭,此黄金称为“酎金”。
酎金是诸侯王们的一种义务,这个黄金的分量和成色要接受帝国有关部门检查检验,一旦发现黄金有瑕疵,也即”酎金不善”,对不起,你就摊上事了,后果相当严重,”王削县,侯免国。”
什么意思呢?大前提:如果你献的黄金不咋地,成色不好,纯度不够,等等吧,那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就要处罚你。小前提,如果你是诸侯王,削去你几个县;如果你只是个列侯或关内侯,对不起,侯国取消,摘下你侯爷的帽子!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无论是生产水平还是检测水平都远远赶不上我们现在这么先进和发达,那时候黄金成色咋样,哪有精密的仪器可以检验区分你是“百足金”“千足金”或者“万足金”,成色好坏几乎全凭检查者的肉眼和一张嘴来确定。
“酎金”的检查人为因素太过明显,借用一句相声词就是:检查者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诸侯王们根本就没有一个讲理的地方,因为验金人背后站着的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
汉朝这个“酎金不善”的法律规定,属于模糊性概念,能装的不能装的都可以装进去,它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王和列侯权力的绝佳工具。
公元前112年九月,汉武帝一口气剥夺了一百零六位侯爵的封国,理由就是“酎金不善”。据说,三国英雄刘备的先祖刘贞就是这106个失国的倒霉蛋之一。
按说列侯酎金不善并不关丞相赵周啥事,但出事的列侯这么多,总要有官员为此事背锅,丞相乃群臣之首,自然是最好的背锅侠。
公元前112年九月,赵周因“知情不报”罪被下狱。根据汉朝“将相不对理陈冤”的潜规则,赵周自杀身亡!
赵周是汉武帝的第九任丞相,尽管结局背锅自杀,但他并不是最后一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丞相,还会有下一位。
附录:“将相不对理陈冤”的潜规则
汉代的官场,针对丞相、将军这样的高官有一条很有意思的潜规则,那就是“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
意思是皇帝只要下诏让丞相到廷尉去接受问讯和审查,丞相无论有罪还是无罪必须自杀,决不能因为自己有冤情而到廷尉那里去理论、申诉、陈冤。
皇帝有时会顾及丞相的面子,不明令斩杀或者弃市,会赐酒十石,牛一头。丞相受赐后必须自杀。
汉成帝时,因天降灾异,为了消除天灾,需要用三公这样的高官来“背锅”。汉成帝让尚书令赐丞相翟方进“尊酒十石,养牛一。”翟方进即日自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丞相的地位崇高,受到皇家的礼遇也极高。
在儒家的思想和礼法中,“刑不上大夫”,身份地位的等级非常严格。丞相要保持基本的尊严和气节,就不能够委身屈节来接受廷尉官吏的问讯和审查。
如果丞相不遵循潜规则到廷尉哪里对理陈冤的话,不仅本人自身的人格受辱,其所代表的皇家官员的“官格”形象也会受辱,这关系到皇帝的面子,牵扯着皇帝任人不明,昏聩不聪的隐讳问题。
有人会说,西汉后期和东汉实行的是三公制,丞相没什么实权。其实在汉代丞相不管有没有实际的权利,地位是极高的。
坊间所流行的观点通常认为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虽然不是十分准确,却也偏差不大。
意思是丞相承接天子的命令,帮助皇帝管理天下的事情。
丞相不仅职权大,因其地位高,是位居三公的高官,其他官员见了丞相必须要行礼参拜。不仅如此,皇帝见了丞相,坐着的话要起立,乘舆车的话要下车。
此外丞相任职,加官三公的仪式也非常隆重,天子和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场。
【《通典-职官二》记,朝臣见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舆为下。凡拜公,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
这都不算啥,丞相生病了,皇帝要亲自到家问候,还要数次派御医问诊。
丞相死了,皇帝除了赐钱买棺椁及棺椁用具外,还要在凭吊那天亲自到场追悼。下葬那天,公卿以下的官员还需要参加葬礼。
这种皇家极高的礼遇,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丞相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至于几乎没人会在接到皇帝罪诏的时候,选择去廷尉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