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元!中国第四代富人区在哪里?
(2011-04-18 22:37:29)
标签:
房产 |
其实,从门槛来说,豪宅并不是买的问题,还有资源稀缺性与保养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现在深圳遍地都是超过2、3万元每平米的“豪宅”。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境界的客户,自然对豪宅会产生不同的标准和需求。在此做一个预言:城市豪宅谁能可以买,但生态兼奢侈,亦旅亦居型豪宅,就不一定人人买得起了。
首先要讲两个新闻。第一个新闻是,深圳已清理了8万“非健康状态”的人离开深圳,当然这是为给大运会一个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但这个事引发了全国性的争论。人的生存权与一个城市暂时的安全性谁更重要?但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城市越大,低层次人口,被污染的大气和垃圾自然也就越多,所以,富人们开始往外地。
第二个新闻,中国目前,也是亚洲最大的一个候鸟保护地——鄱阳湖生态保护区,出现了很多的偷猎人。偷猎鸟蛋,这给当地主管部门很大的压力。因为在生态环保上,是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如果没有人管理保护,偷猎者很快就会让这个国内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毁于一旦。
第三个新闻,日本连续地震引发了核危机。社会上都在忧虑,一但核辐射来了怎么办?按照都市人身体素质来说,核辐射来了,可能先垮掉的是城市里过度劳累的富裕人群。所以除了要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循环机能,这要比赚很多很多的钱更为重要。
最后,还有一个典故。看《非诚勿扰2》的时候,主持人问“为什么小企鹅不怕北极熊”?答案是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谁也见不到谁。但如果有一天,北极的冰山融化了,小企鹅怎么办?北极熊是不是就能游过来了。
以上话题给我们的思考就是:
第一、如何给高端消费者(富人)提供更具安全性、保护性的住宅产品。
第二、怎么在房地产开发的同时,主动有机地进行生态保护、甚至生态“退让”。
第三,高调的奢华生活背后,自住的物业是否应低调一些,离繁华闹市民远上一点儿,保护距离和私隐性。
第四,富人居住物业,居住舒适度,以及更好地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亦是正果。
笔者从事多年旅游度假型地产研究,思考华侨城、深圳湾之后的富人区在哪里?
首先,豪宅不一定身处富人区,但富人区必然会打造豪宅。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富人区一般是从城市豪宅发展起来的。在深圳,第一代自发形成的富人区,应该是罗湖区爱国路和东湖附近,与主城区五公里半径内的几个社区,如怡景花园、湖滨花园等,最是卖给外籍或者是港籍人士居住。
其次,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香蜜湖和华侨城。毫无疑义,当时的富人,都希望湖景资源,能帮他们寻找生活乐趣的地方。显然,香蜜湖、华侨城片区是深圳第二代的富人区,它体现了一个规划行行、生活轻缓、环境优越的全新住区。在此,同一阶层的人群,找到了共鸣,动静分隔,闹中取静。
近期,深圳开始形成以深圳湾板块和大梅沙板块构成的海景富人区,即第三代富人区。实际上是近年深港融合的大趋势所打造。这个富人区的业主,不仅仅是本地富人,还包括了香港、深圳和内地的大量富人。他们是从投资的角度,从追求生活舒适,上升到了注重国际性建材元素和管理标准运用,更便于境内外的商务往来。投资性更大于自住性考量。
但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深入,我们地产人应以前瞻性的视角,研讨深圳第四代富人区在哪里?
从之前历史经验看,从一系列的生态环保危机事件来看,引发了我们前面若干的思考。
通过梳理核心因素,我们可以判断出来,它必然不会在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大约车程距离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某一个生态景观、资源、空气,尤其是产品舒适度、奢华度、购买人群的档次,以及世界观的认同和习惯的趋同性,围绕这些因素打造的不同风格的差异化产品。
因此,从城市豪宅到生态奢宅,并不是谁更优胜的概念,而是一个必经的产品发展阶段的概念。
目前,万科、恒大,还有保利、绿城、万达这些国内第一线的开发商,到处在抢占名山大川,抢占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优质湖景、海景、山景资源,几千亩上万亩地大规模圈地,这正是他们嗅到了第四代富人区的先机,以更低的成本,提前进行项目储备,让后面进来的人无路可走。
当然,从许多方面来说,生态奢侈概念的住宅开发,仅仅是起步阶段,但已经看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政府背景,开发不了如此大规模,基本规划都要占地5000亩以上的项目。开发商要是停留在纯粹卖住宅的角度,不能系统、有机地把项目和生态保护结合在一起,那就是破坏性开发,破坏了生态地产的核心价值,自然离失败就不远了。
最后,城市豪宅还没有发展到它的顶点,生态型地产的价值也还刚刚开始被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深圳的房企,在生态地产和生态奢宅开发方面,不要走到国内其它城市,或者说不要走在惠州光耀开发的“全球候鸟度假地”、雅居乐“白鹭湖”等项目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