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酒后歪诗:人说苏杭赛天堂,我说此园胜苏杭。乐在此园当园主,哪个稀罕做皇上。
我以前只觉得谐趣园很好,但从来没仔细的去欣赏过。看过这首诗让我对谐趣园有了重新的认识。去谐趣园重新仔细的拍了很多照片,感觉到此园胜苏杭的真谛。图片太多只能精简,以保证大家在园中不迷失方向。
下面图片细说与大家共赏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3xfPz41&690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园,是有名的“园中之园”。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取 “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之意。
http://s15/mw690/517b2e2dtx6DuR46Y465e&690
谐趣园是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楼、台、轩、榭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于一体;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具有景尽意在的特点,因物移情、缘情发趣、令人遐想、使人流连忘返,是园林意境的典范。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4xfvb61&690
谐趣园为“三分水、二分树、一分屋”,满足功能上及景物上的平衡,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由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
http://s11/mw690/517b2e2dtx6DuR5onYmea&690
谐趣园达到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的上乘境界,楼、台、亭、阁、堂、轩、榭、廊、桥等建筑景观元素罗布期间,山、水、植物、游鱼天然统一。造园时就势叠石为峰,凿岩为涧,引清泉缭绕其中,南面地势低洼,故于此就低凿池,堆土成丘,筑轩榭散落其间,从而形成一个北实南虚、山水相依、清泉幽壑、疏轩朗榭的巧妙布局,园内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堂(知春堂)、一轩(湛清轩)、一楼(瞩新楼)、一斋(澄爽斋)、一亭(饮绿亭)、一桥(知鱼桥)、一洞(涵光洞)》,加以曲水成径,形成整体园中谐趣八景。
谐趣园中央是个池塘,夏季满塘荷花,清香袭人。环池八景以三步一回,五步一拆的曲廊连接,错落相间,小巧玲珑,透出宫苑的富丽景象。园中景色各谐奇趣。
谐趣园园中建筑上有大量的楹联,其中有很多是乾隆亲自题写。
http://s13/mw690/517b2e2dtx6DuR60h8E1c&690
谐趣园八景(惠山八景)—— 壹斋“澄爽斋”
http://s11/mw690/517b2e2dtx6DuR6uctQ3a&690
澄爽斋位于谐趣园荷池西岸,有白色的汉白玉平台伸入水中,因而是一处观景的好地方。在澄爽斋凭栏东望,满园秀色:清韵的荷塘,一池荷花,华盖似的绿叶随风飘摇;柔韧的垂柳枝抚过水面,掀起丝丝涟漪,搅碎满池荷叶倒影;亭亭荷叶下,清波粼粼,鱼儿欢快地嬉戏畅游,碧藻间闪烁着鳞光。
壮年时的乾隆也曾在这里细微的体会着谐趣园自然天成的妙趣。他在诗中这样描写道:“斋俯绿琉璃,澄观会莞倪。藻渊潜赤鲤,锦浪泛文鷖。淡月银蟾镜,轻烟丝柳堤。忘怀此小坐,还似对梁溪。”“梁溪”是水名,在无锡。乾隆面对着明净的池水,如烟的绿柳,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江南一般的美景之中,他忘情感叹的说:“楼南闲馆,俯瞰远碧,流憩之余,神心俱澹。”
而今,我们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欣赏着谐趣园的山石、叠泉、翠竹、垂柳、潺潺流水,微澜清波,一池荷塘秀色,点染着世界,也点染心灵,心中更生出无限的快意。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75iQ991&690
“澄爽斋”对联:芝砌春光,兰池夏气。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这是一条从“澄爽斋”通往“涵远堂”的湖边近路。
http://s3/mw690/517b2e2dtx6DuR7JWamd2&690
谐趣园八景(惠山八景)—— 壹楼“瞩新楼”
http://s8/mw690/517b2e2dtx6DuR8ggIL77&690
在澄爽斋的北侧,有一座两层楼,这就是瞩新楼。瞩新楼在清漪园时原名为就云楼,就云楼的名字并非因为它的高度,而是因为它的北侧濒临后湖以及与后湖相连的隐匿在陡峭山石中的玉琴峡的水流。复杂的地势和阴晴风雨的天气变化产生的山岚水雾,使得这座楼有了云雾环绕。乾隆曾有诗云:“抗岭岑栖,朝暮晦明,水面山腰,云气蓬勃,顷刻百变。”故由此而得名,并为其附上了一层仙气。
就云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改名瞩新楼,取瞩目一新之意。由于谐趣园园内地势较低,因此它虽然仅有两层,却给人以巍然的感觉。瞩新楼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有趣的是:东侧门在园内为两层之楼,而西侧门在园外为一层之轩。这是因为谐趣园处于山凹处,宫门外的两侧道路都是山径。瞩新楼的上层柱脚与园外山径地面略平,而下层系就崖际建筑,由西侧轩门进入,可由步梯而下,到下层而进入谐趣园内。
瞩新楼南为三亩方塘,一池春水,碧波粼粼;岸柳低拂,绮丽多姿;荷叶团团,随风摇曵;楼北则是一道山涧,奇石嶙峋,山石间架以朱栏板桥,镌“岚沼”二字;一道山涧溪水从桥下流过,涧旁石上刻“玉琴峡”三字,漫步峡边,绿竹紫藤,流泉淙淙,叮呼悦耳,犹如琴韵,有天然林泉之妙趣。
http://s11/mw690/517b2e2dtx6DuR8Vx469a&690
“瞩新楼”内对联:万年藤绕宜春花,百福香生避暑宫
瞩新楼的楼前不远处有一片小竹林,回廊正好顺势绕林而过,竹林的北面就是涵光洞。
http://s4/mw690/517b2e2dtx6DuR9AbV9d3&690
谐趣园八景(惠山八景)——
壹洞“涵光洞”
在回廊边有几块石头上可这字,据说是仙鹤变的。
http://s10/mw690/517b2e2dtx6DuRacZhnc9&690
http://s4/mw690/517b2e2dtx6DuRaRP4723&690
走过竹林就到了“涵远堂”房后
http://s14/mw690/517b2e2dtx6DuRbyZmB6d&690
远处是“涵远堂”房后到“湛清轩”的梯廊
http://s4/mw690/517b2e2dtx6DuRcdQ6703&690
颐和园——谐趣园“涵远堂”
http://s6/mw690/517b2e2dtx6DuRk17Ct05&690
谐趣园水池北部正中建筑面阔5间,名涵远堂,堂前湖畔有一石码头。涵远堂是谐趣园的正殿,是慈禧来谐趣园钓鱼、游玩休息的地方。现殿内辟作古物陈列室,不对外开放,据说殿内装修木雕及其精美雅致,在颐和园内属上乘之作。这座建筑是园内变化较大的一座,乾隆仿无锡惠山寄畅园修建惠山园(清漪园时谐趣园原名)时,此为三间敞轩,赐名为“墨妙轩”,轩中专门置放三希堂续摹石刻。乾隆曾有诗自夸道:“点缀亭台学惠山,胜它墨妙萃斯间。”乾隆是一个博学风雅的皇帝,除了诗歌以外,他对书法和绘画也很精通,他不仅自己能写能画,而且是一位高超的书画鉴赏家。他多方收集得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件书法珍品,如获至宝,尤为喜爱,将其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此三贴因被乾隆帝称为“三希”,故其所藏之室亦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也因所藏“均属上品”而闻名于世。嘉庆十六年大修时墨妙轩改轩为堂,慈禧重建时易名为涵远堂。原轩内续摹的三希堂石刻移到北海,法帖诸石移至宜芸馆。由于这座建筑位于园中水池北岸的正中位置,因而轩改为堂后,使整个小园的风格发生了变化,涵远堂也成为谐趣园内的中心建筑,一副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令原来的江南自然典雅风景的韵味消失殆尽。而涵远堂门前的楹联:“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更是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彰显了皇家不可一世、唯我独尊的气势。“涵远堂”对联: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kImm5f1&690
涵远堂东侧回廊,北面连接去湛清轩,东面连接去兰亭。
http://s3/mw690/517b2e2dtx6DuRlmcuu92&690
http://s5/mw690/517b2e2dtx6DuRlStakf4&690
颐和园——谐趣园“湛清轩”
http://s16/mw690/517b2e2dtx6DuRmpOOjef&690
湛清轩位于圆明园的澄心堂东北小岛上,是三开间敞厅,在双合盛老板私家宅院中的嘉庆御笔“翠潋”,原属绮春园湛清轩一景北部水城关刻石。湛清轩在1860年的那次毁坏并不大,直到40年后的1900年才毁于战乱。“湛清轩”对联:万芴青山朝北极,九华仙乐奏南熏。
http://s15/mw690/517b2e2dtx6DuRn7voqfe&690
湛清轩门前通向廊亭的石子路是不是“寻诗径”我不清楚
http://s15/mw690/517b2e2dtx6DuRnOCQe7e&690
湛清轩台阶下的路可以直接穿过回廊到湖边,回廊左面就是“兰亭”
http://s14/mw690/517b2e2dtx6DuRovBI92d&690
谐趣园八景(惠山八景)—— 壹 径“寻诗径”“兰亭”
http://s4/mw690/517b2e2dtx6DuRpigqD13&690
兰亭 内有乾隆为寻诗径立的御碑
http://s10/mw690/517b2e2dtx6DuRpZPu119&690
谐趣园——廊亭
回廊上的亭子,连接兰亭到知春堂的回廊。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qPC1P71&690
廊亭北面的小路就是通往湛清轩门前,我倒觉得这应该是“寻诗径”
http://s8/mw690/517b2e2dtx6DuRryTRBd7&690
谐趣园八景(惠山八景)—— 壹堂“知春堂”
http://s3/mw690/517b2e2dtx6DuRs8vmic2&690
在谐趣园知鱼桥以东的高台上坐落着一座殿堂,坐东朝西,背山面水,五楹带廊,前有月台,月台两侧均有宽敞的台阶上下,台阶以汉白玉护栏,镂空雕刻,极为精致,这座殿堂就是“知春堂”。乾隆修清漪园时,仿无锡寄畅园的嘉树堂修造了这座惠山园的主体建筑,时称“载时堂”。乾隆时惠山园内有八景之誉,它们是:载时堂、墨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在这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径、一洞之中,载时堂被誉为惠山园八景之首,是皇帝在谐趣园接见大臣的场所。乾隆对惠山园极其喜爱,其程度远远超过清漪园的其他景点,资料记载:乾隆以惠山园八景为题材的诗作就有120首之多,他在咏“载时堂”的诗中写道:“背山得胜地,面水构闲堂。阶俯兰苕(音条,古书上指凌霄花)秀,檐翻绮瀫(音湖,意为有皱纹的纱)光。”乾隆在赞美惠山园美景的同时,表达了一种闲适的、欣喜的情态。 1860年“载时堂”被英法联军烧毁,1892年(光绪十八年)重修,更名“知春堂”。知春堂由于处于园内的最东部,所以极不起眼,人们往往走过知鱼桥后,就沿着荷池边的柳荫甬路,向歌声嘹亮、琴声悠扬的兰亭走去。但是,悬挂于知春堂门前的楹联还是很有特色的:“七宝栏杆千岁石,十洲烟景四时花。”七宝:佛教《法华经》中以金、银、琉璃、车渠、真珠、玛瑙、玫瑰为七宝。后来泛指为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在这里形容栏杆的华贵。千岁石:泛指珍贵的石料;十洲: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十个岛屿: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窑洲,这里指颐和园。楹联的作者颂扬了颐和园的华贵和美景,遣词造句华美,在思想上也无陈腐之嫌,在宫苑中应该是较好的一联。
“知春堂”对联:七宝栏杆千岁石,十州烟景四时花。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sPJPXd1&690
谐趣园八景(惠山八景)—— 壹 桥“知鱼桥”
http://s10/mw690/517b2e2dtx6DuRtwrDX49&690
谐趣园小小的水面竟然有八座长短不一、造型有别的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知鱼桥”。出饮绿亭不远就是知鱼桥,小桥斜向切过东南角水面,通向知春堂,一座精巧的石牌坊阻止了小桥的直率,增加了园内的变化。坊上“知鱼桥”三字点明了主题,横额上镌刻着乾隆咏知鱼桥的御制诗。牌坊立柱的东西两侧均刻有对联,分别是:“廻翔凫雁心含喜,新茁苹蒲意总闲。”“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是一座汉白玉的石桥,贴近水面,宛如漂浮于碧水之上,低矮的栏杆,人坐于其上,可观看群鱼嬉戏游动之悠闲姿态,这使人立即联想到庄子与惠子富有哲理的机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知鱼桥”对联:月波潋滟金为色,月濑峥琮石有声。
http://s5/mw690/517b2e2dtx6DuRDAYII74&690
这是知春堂到澹碧的走廊,这部分走廊一面是墙且是弧形的墙上有窗。
http://s7/mw690/517b2e2dtx6DuREdprg76&690
谐趣园——“澹碧”
http://s1/mw690/517b2e2dtx6DuREKyKA40&690
“澹碧”对联:窗间树色连山净,户外岚光带水浮。
http://s4/mw690/517b2e2dtx6DuRIu3Jx43&690
由“澹碧”到“饮绿”走回廊,由“知鱼桥”到“饮绿”走石子路。
http://s10/mw690/517b2e2dtx6DuRJjXJv89&690
http://s1/mw690/517b2e2dtx6DuRJCnAY50&690
面对着涵远堂,在园内水池的南岸有一座水榭,凌建水上,名为“饮绿”。饮绿亭原名水乐亭,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观水赏水的好地方。水亭伸入池中的一角,正对着玉琴峡泠泠的流水,此情此景曾经给乾隆带来不仅仅是美景美目的享受,而是更悠远的渗透心灵的音乐之美。乾隆曾曰:“绕池为园,亭在岸南。洞庭广乐,恍然遇之。”又云:“石泉真可听,丝竹不须多。声是八音会,徵为六合和。”在乾隆的笔下,池水在唱着盛世的赞歌。慈禧在重修颐和园时,把水乐亭改名为饮绿,饮绿取自苏东坡的诗句,“吾侬生长西湖曲,呼吸湖水饮山绿。”这里便是慈禧在颐和园的钓鱼之处,这位末世的女皇除了能享受肤浅的乐趣,再也没有乾隆的那种勃勃的生机和博雅的才气了。 饮绿亭也是谐趣园观荷的最佳之处,每逢夏季,只见垂柳如翠,枝条拂青;阳光直投水面,恰如金蛇戏水,赤鲤击波;再看那水面浮萍,如明镜上镶嵌着几片翡翠;荷苞恰如琥珀依红,着实可爱;轻风拂来,荷花时隐时现,靓影婆娑。置身园中,如痴如醉,乐而忘返。“饮绿”对联:云移溪树侵书晃,风送岩泉润墨池。
http://s7/mw690/517b2e2dtx6DuRKfLTge6&690
由“饮绿”到“洗秋”距离虽短也有漂亮的回廊连接。
http://s10/mw690/517b2e2dtx6DuROp0SJf9&690
谐趣园——“洗秋”
http://s14/mw690/517b2e2dtx6DuRORH6R2d&690
“洗秋” 对联:宫徽山川金镜里,丹青云日玉壶中
榭水边的敞屋称水谢。其特点: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有时其台上的建筑,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成为人们在水边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http://s9/mw690/517b2e2dtx6DuRPxywU08&690
谐趣园——最美的景观就是“饮绿”和“洗秋”
http://s6/mw690/517b2e2dtx6DuRQiSTX75&690
在整个谐趣园唯一没有回廊连接的地方就是“洗秋”到“引镜”,还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
http://s8/mw690/517b2e2dtx6DuRQRCObb7&690
http://s14/mw690/517b2e2dtx6DuRRsOvj2d&690
“引镜”对联:茭花晓映雕栏日,莲叶香涵玉沼波。引镜的对联为乾隆所提
http://s12/mw690/517b2e2dtx6DuRS3JY7eb&690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SBPhLb1&690
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由于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所以旅游者往往以亭为引,这样亭又起到了组织游览的作用。
http://s13/mw690/517b2e2dtx6DuRViciw0c&690
知春亭与引镜及进门处的门亭构成了西南角的美丽建筑群。
http://s3/mw690/517b2e2dtx6DuRVWXTQ92&690
进门处的门亭
http://s10/mw690/517b2e2dtx6DuRWBnaFc9&690
气派的皇家宫门,每扇门上都有81颗门钉。
http://s2/mw690/517b2e2dtx6DuRX8hEte1&690
谐趣园宫门外景观
http://s16/mw690/517b2e2dtx6DuRXGtkj1f&690
http://s11/mw690/517b2e2dtx6DuRYaccy0a&690
这就是园内看着是楼,园外看着是门的“瞩新楼”
“瞩新楼”外对联:竹外泉声招鹤至,日边桥影驾虹来。
|
http://s16/mw690/517b2e2dtx6DuS0XYFp5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