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嘉明:喝不完的香槟世界”
《葡萄酒评论》RVF
China 2012/03 www.rvfchina.com
文:Amy
图:吴钰
顾嘉明
笔名Fizz
Eric,上海人,从事船务行业,饮香槟超过11年,酩源美酒汇CRU香槟品鉴/收藏顾问。作为业余香槟发烧友,因其对于香槟文化的热爱与贡献而获颁“香槟骑士团”荣誉骑士勋章。
他是那种专业级别的业余爱好者,对于如何探究深邃的香槟世界,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和理论。

几年前,顾嘉明(Eric)为暖屋派对准备了一些廉价起泡酒,遭到朋友拍砖。之后,这位从事船运行业的上海男士冒出认真研究香槟的念头,从第一瓶凯歌黄牌的无年份香槟到Salon、Clos
des Goisses、Krug年份香槟……现在他已经成为Fine
Champagne的资深爱好者,甚至单纯因为爱好去年获颁“香槟骑士”称号。
在获颁“香槟骑士”的晚宴上,他遇到五、六家著名香槟大厂的掌门人,他事后笑说,“那是个节日,遇到这么多香槟人,多好的机会,问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一桌桌不停地喝、聊,根本无心用餐,结果喝高了,夜里12点,意识是清醒的,手脚却不听指挥”,最后是被服务生背回酒店房间的!
香槟迷的定期聚会
“我起先钟情于酸度,后来体会到矿物质才是Fine
Champagne的DNA;同时,我也酷爱气泡带来的刺激感——所以也蛮喜欢啤酒那种爽朗的感觉”。
“我们的学习意愿与能力都很强,现阶段买酒主要就为学酒,想要尝试的太多了。”Eric描述自己和好友Johnny、小P、葡萄酒小皮品香槟的小聚会就是“香槟研习班”,几乎每一两周就要安排一次,“大家都有心学习,一起切磋;选酒、品酒之前都做‘功课’(包括风土、年份,酿造手法等等),希望越喝越明白。”
他理想的状态是三四好友一起,花上一两个小时,“了解一支香槟从开放直至下坡的整个演变过程”。
Eric对于盲品完全没有兴趣,因为“盲品不利于我针对具体酒款作适当的侍酒,比如说有些香槟开始很闷,可能需要在瓶中透气半小时甚至更久才开放;又比如,有的香槟不宜冰过头,而在12度或更高温度才能充分展示其复杂性。”即使在他的香槟小圈子里,也数他最挑剔,一切“以酒为先”,Eric详述了喝酒的几大要点。
首先,春秋适宜喝最好的或是最稀有的香槟,这两个季节人的体感比较舒服自然,感官敏锐度高,室内温度也相宜。而夏冬时,室内更多依赖人工营造的温度环境,并不利于品鉴好酒,夏天人火气大、心浮气躁、感官灵敏度差些;而在冬天,室内空调常得开得太暖,香槟落杯后容易过快升温。
其次,品好酒选餐厅也有讲究,最合适的是有独立空调的小包间,“室温调在17、18摄氏度,人和酒都很舒服”,光线条件须偏白光,且明亮,一是适合看酒色,二是“我们要给酒拍照留影”。绝对要避免气味太重的环境,确保“不要坐在铁板烧旁边”,此外,以口味清淡的菜肴为好,“最好的是粤餐馆,菜不抢酒的风头”。
Eric和朋友们聚会,香槟杯都是自带的。他们试验过不同的杯型,最终选定了瑞典香槟专家Richard
Juhlin设计的“Perfect”香槟杯,特点是“杯壁较薄,腹宽口收,弧形过渡自然”,这个品牌国内没有,都是Johnny专门从海外求购得来的。想象一下这群自带酒杯和高级单反相机(为了拍好香槟气泡)的香槟发烧友的聚会吧,甚至酒杯袋也是Johnny专门定制的,“大家各有分工:Johnny和小P为酒存照,葡萄酒小皮解释法文,香槟品酒词由我来记录”。
对于香槟配菜,Eric坦言“不追求极致”,因为经常尝试没喝过的酒,重心始终在酒,所以大致估计一下什么香槟配什么菜,菜不抢酒就行了。“第一次喝,对某款香槟的陈年能力形成一个初步推断,第二次就有经验了,侍酒方法也会更合适。”
一个爱好者的香槟博客
2008年,Eric开始了自己和朋友的博客:嘉明与逸轩论酒——Fizz Eric & Still
Xiao P(取名Fizz,因为Eric爱极了香槟气泡)。
如今,人人都忙着微博,Eric却默默耕耘着博客。
香槟是这个博客的主角,但没有任何有关奢侈或浪漫的渲染,Eric非常满意自己博客的风格与定位,“我对香槟的态度很单纯,完全作为自己的爱好,给大家一个爱好者的状态,多写实践经验体会,少谈浮夸卖弄的东西。”
他的博文多数用英文写,不是为了“显摆”英文,而是中文的博文太容易被剽窃了,有国内知名的美食杂志复制了他的博文用在杂志上,既没有事先知会他,也没有注明转载来源,事后的道歉也不甚有诚意。
Eric的博客是一个很好的“香槟研习班”,他在“Bookmarks”里分享了一些香槟界的重要人物,如香槟评论家Tom
Stevenson在Wine Pages网站上的香槟专栏,“完全免费的知识大餐!”。
在Eric看来,严肃的香槟爱好者除了要具备执着钻研的热情,最重要是不能光自己瞎琢磨,要建立起一个行业专家的参考坐标系,博采众长,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结合实践,积累经验,独立思考。Tom
Stevenson的著作《香槟与起泡酒世界百科全书》是引领Eric入门香槟世界的“起步工具书”,Eric深感Tom
Stevenson逻辑性强,解释原理、分析问题深入浅出; 作为爱好者打知识基础的导师, 不作第二人选。
不过,Eric亦清楚,工具书作为业余香槟爱好者的理论骨架,只是为了确保“骨头没有长歪”,如今书籍滞后于网络,跟进香槟前沿发展非常重要。香槟记者Peter
Liem的“Champagne Guide”值得关注,是因为Peter Liem
就“常住在香槟区”,“一直在挖掘报道香槟区新的动态”。写博客对他而言意味着个人在香槟世界的成长记录,“有些好酒带给你的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震撼,而且这种经验往往难以复制,考虑到葡萄酒的瓶间差异——Bottle
Variation,把一瓶酒的整个演变过程记录下来存于博客,日后回看,记忆又‘立体’起来,也算不辜负好酒。”
好香槟可遇不可求
作为花钱买香槟学酒的本土香槟爱好者,Eric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买香槟难。
2000年他开始学香槟时,上海市面上能找到的香槟品牌屈指可数,如今进入中国市场的香槟品种已大为增加,但比起成熟市场如欧美、日本来说还差距很大;
至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异,
更令人望酒兴叹;再加上香槟对于储存环境的要求比其它类型的葡萄酒更为严苛,若不在12度以下温度稳定、避光、无异味、少震动的环境下储存,就难以保持香槟良好的状态,“样本状态不佳,品鉴难免神伤……”。
在国内买Fine
Champagne时,Eric最关注的往往是,“这酒到货多久了,经销商是否将其储藏在专业的酒柜或酒房中”等细节,但看到心仪之酒,虽储藏状况存疑,仍心存侥幸而买下的情形也不少。对于那些因储藏不佳而状态打折甚至“催熟”老化的香槟,Eric往往开瓶一闻便知。幸亏在Eric的几位香槟同好中,香港葡萄酒收藏家Johnny和台湾发烧友小P都设法从海外带酒。有时Johnny能从德国私人藏家处觅到状态良好的老年份香槟;小P常能搜寻一些只有向酒厂预购才能获得的限量酒款。
Eric自我检讨说,“我是个‘得寸进尺’的人,烦劳香港、台湾朋友代购,时常厚着脸皮说这酒多么难得,问人家方不方便帮我多购几瓶,但人家自己也有酒要带,行李箱容积有限……不过在我的感染下,大家都对香槟发了烧!”Eric对于几位好友辛苦背酒回来也诚意相报,拜托朋友购回的好酒,一定与朋友一起分享。
最令Eric兴奋的是,香槟世界是喝不完的。他叹道,“即使按数年前的统计,法国香槟区也有一万多个香槟品牌,每个品牌就算平均出产4款酒,那么每年就有超过5万款不同的香槟,你怎么喝都是沧海一粟。当然,真正高品质具特色,值得香槟迷们学习探求的,也许就数百家酒厂、数千款酒,但这些酒厂产量有大有小,很多酒是可遇不可求的。”
最近Eric写过一篇博文“Camille Saves 'Cuvee Anaïs Jolie Coeur' 2004: a new
gem!”,这颗新发现的“宝石”即是他从美国Champagne
Warrior网站订阅香槟行业动态所获知的小酒农限量版新作,“在酒庄自己的网站上都未介绍这款,量太小,第一个年份就1000瓶”,是Eric托新交的酒友Donny从香港觅得的。
Eric认为,学习香槟“是个技术活,边学习边喝,便知晓哪些是新秀,哪些是有诚意的老牌子,哪些是高性价比的年份香槟与名品香槟”。他密切关注着香槟业界的最新动态,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很多以前只在欧美成熟市场销售的小酒农限量香槟也逐渐在香港、台湾市场现身,“出自葡萄农自酿的一些诚意之作,风土特色突出,产量有限,价格平易,可遇不可求,如果不是长期关注香槟前沿动态,就是走过路过,也不知道其价值。”
对于香槟风格的多样性,Eric这样比喻,“香槟的世界里固然有穿着高级套装的金融高管、淑女名媛,也有探险家、文艺青年和质朴农夫……其面貌绝非千人一面。大品牌长于调配;而小酒农虽规模很小,风土资源相对单一,但只要有诚意、有理想,将其风土特质像勃艮第那样发挥到极致,就有独特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