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油井投资者陷入困境(一)[张立伟]
(2008-09-25 19:55:37)
标签:
财经 |
分类: 媒体报道转载 |
陕北民间油井投资者陷入困境
财经时报(2003年6月28日)
这些大部分身为农民的投资者,在过去10年响应政府"招商引资"的号召,投资于高风险的油田开采;他们表示支持国家整顿和收回油井,但必须依法办事
□
2003年6月27日下午2点,近1万名群众从各乡镇陆续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政府大楼门前,平静地等待政府给予他们"答复"。按照政府的一项决定,他们投资的430口油井将于第二天下午3点被"强行收走"。这个县几千个家庭可能因此倾家荡产。这些大部分身为农民的投资者,在过去10年间响应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号召,投资于高风险的油田开采,现在却面临困境。
"强制收回"
一位皮肤黝黑的樊姓农民告诉《财经时报》,2002年年初,他以2分利息的高利贷借款10万元,从银行贷款2万元,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些钱,共计17万元入股开采石油。此刻,政府收回油井的决定,将造成他60%以上的投资损失。一位68岁的高姓男子说:"这辈子我也还不了这笔高利贷了。"他借高利贷5万元参与了油井开发。
前来"请愿"的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民。一位姓冯的姬垸镇农民说,他们大部分人把卖粮食、卖羊和土豆的钱,甚至女儿的彩礼投到油井开发中去,也身负高利贷。冯从1991年开始参与油井开采,目前已经累计投入20万元。他说:和政府签的合同原本2006年才到期。而根据当地政府的现在的"补偿办法",他只能收回全部投资的20%。
从1998年参与陕北油井开采的陈女士来自内蒙古,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其中70多万来自自己和父母的房子的抵押贷款,很大一部分是2~3分利息的高利贷。她近似哭声地说,她将失去300万元,这会使她无家可归。
时间已经是下午5点,太阳仍然火辣辣的。这个尘土飞扬的陕北贫穷的县城有30多万人口。政府门前,没有人出来面对群众的请愿。记者获知,与这个县石油公司联营进行石油开采的有170户民营企业,其中大部分以个人入股的形式组建。
县委书记和县长声称"比较忙",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目前还不清楚政府方面有怎样的表态。
定边是榆林市最后一个强制收回油井的县。今年3月,从延安市开始,陕西省开始强制收回民间投资的油井。陕北地区延安、榆林两市涉及地方石油开采共有15个县、近1000家参与石油开采的联营单位--也叫联营公司,约50亿元的油井资产被县政府要求强行收归国有。这引发了1万多参与联营公司投资人的困惑和不满。
6月23日,榆林市几个县的3000多名投资者代表曾经前往陕西省政府,表明对"无偿收回"他们倾其所有开采的油井的申诉。
竞相上马
陕北油田在中国的特殊角色,导致了这种被当地人比喻为"赌博性的民间投资"的油田开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矿产资源勘探登记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办法》,中国具有油田勘探开采权的只有四家公司,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以及惟一隶属地方政府的陕西省延长石油工业集团。
早在1907年,延安市延长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时至1999年,国家几个部委一份联合调查报告显示,陕北地区由于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油气资源量占整个盆地的80%,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是,由于油藏规模小、地点分散、油层低渗透等原因,开发成本高,风险大,被喻为"井井见油,井井不流"。
1958年,当时的石油部把延长油矿管理局下放给陕西省政府管理;1966年,陕西省又进一步把这个局下放给延安地区管理。
1999年,陕西省政府将延长油矿管理局、延安炼油厂、榆林炼油厂合并,组建了陕西省延长石油工业集团,成为"上下游一体"的地方石油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延安地区在延长油矿管理局集中开发高产区块的同时,对一些边远地区的旧井和部分低产井,采取了"县区承包"的经营方式,一些县相继成立了钻采公司。
1990年,当时的一位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县发一台钻机,叫老百姓打井采油"。于是,陕北延安、榆林各县相继成立了国有的石油钻采公司。
(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