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作业-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体会:亲密还需有间

标签:
亲子关系亲密有间家庭教育育儿 |
分类: 育儿经历 |
http://s6/middle/5179aa6fxb00cff45ae85&690
在经济环境发达及教育水准的普及之下,当今的儿童必然是父母亲生活的重心,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然而面对这种衣食无缺的日子,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感到快乐。他们大多数是独子,平时没有兄弟姐妹、放学后没有玩伴,孤独感随时随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如果我们不关注亲子关系的建立,孩子的成长就会是不健康的。
爱不能只是藏在心里、只存在于父母主观的认知上,而是要让孩子们感觉、体会得到。当孩子哭泣时,我们可以给她一个拥抱;当孩子需要游戏时,我们应该和她一起扮演角色;当孩子哭泣时,我们可以蹲下身子轻抚她的脸庞……,这些都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到快乐。但也有的父母为了体现对孩子的爱,包办孩子的一切,监护孩子的所有行为,不允许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拒绝孩子拥有自由空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为孩子做着一切,实际上这是没有“呼吸”的爱,是对孩子思维个性和成长发展的束缚,违反了亲子关系“亲密有间”的基本原则。
女儿出生后一直和妈妈睡,当她四岁半时,我们给她在小房子安了床和学习桌,告诉她如果愿意自己睡,那么这个房子就是她的了,但需要她自己收拾房子里的一切。女儿没有惧怕哭闹,很高兴很自然地就开始独立睡眠了,并且要求我们敲门后才能进入,有时孩子生气时会关起门来躲避。这个事例说明,当孩子开始具有一定自我意识时,就需要自己的空间和天地。有时我们会发现,当关注或干涉过多时,孩子会抱怨反感,我们不必为此担心产生情感距离感,相反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成长中的必然体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当及时关注、及时引导、及时教育,但不能事事约束管制,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觉醒、自我教育,不可处处挡在他们前面,替他们出主意、作主张,他们只能听话、服从,而不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做他们想做的事。这样做只会造成孩子对父母严重的依赖心理,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使孩子日益对父母不满和对立。明智的做法应是:关注监护孩子但不束缚制约,疼爱亲近孩子但不放纵失教,亲子亲密但有度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