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670篇  关于活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思考

(2015-12-11 11:04:27)
标签:

考古学文化遗址活化

元上都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

红山后遗址

殷墟活化

分类: 红山文化理论、专家

摘要:活化又称激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概念,也泛指某一物质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其有活性状过程。本文借用活化概念,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活化研究,意在更好地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探索、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弘扬与传承,使其从原来孤立的遗址(无活性或少活性状态)转变为可观、可感、可体验遗址(有活性状态)。

活化属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概念。活化又称激发,它指粒子从外界获得足够能量后,其电子由较低的基态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过程,也常指某一物质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

本文借用活化概念,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活化研究,意在更好地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探索、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弘扬与传承,使其从原来孤立的遗址(无活性或少活性状态)转变为可观、可感、可体验遗址(有活性状态)。

一、国内关于考古学文化遗址活化的案例

我国有众多闻名海内外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如何将这些考古学文化遗址在发掘、保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弘扬、传承,不仅成为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要工作,而且已上升为国家意志。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遗址为大众熟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充分挖掘,并且成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为大众接受的文化景观,考古学文化遗址活化的成功实践屡见不鲜。

活化的典型之一:殷墟遗址

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 1999 年,专家学者提议殷墟应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1 年,安阳市正式确定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后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经过 5 年的努力, 2006 年,殷墟申遗成功。从沉寂 3000 年的商代都城到今天声名远播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实现了活化。而殷墟申遗产生的综合效应,正是其活化的成功实践。

殷墟活化产生的社会效应:殷墟申遗,首先带来的是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安阳城市整体面貌的极大改观。历时 5 年的殷墟申遗,极大提高了安阳的知名度。申遗成功后的第一年, 世界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最佳才艺小姐选拔赛在安阳进行;加拿大外商看好殷墟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资 5 亿元,开始打造殷墟历史文化游与山水游对接的旅游线路项目。

殷墟活化产生的文化效应:申遗之前,到殷墟参观的游客觉得缺乏观赏性,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太少。为便于游客观赏,安阳市建设了甲骨文碑林,开发了车马坑、妇好墓等展馆,极大增强了可观可感性。在文物遗址的保护展示方面,建设了殷墟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商代的社会风貌、手工业的高度成就,使参观者能够更感性地理解殷墟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墟文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好的保护。殷墟已成为安阳乃至河南省,甚至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

殷墟活化产生的经济效应:申遗带来了安阳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首先是游客数量的急剧增长,客源也由原来的以周边城市、省内城市为主逐渐扩大至全国,乃至香港、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申遗成功后,殷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安阳的旅游市场更加火爆。据统计,在殷墟申遗成功一年内,前来殷墟观光旅游的外国人就达 2 . 5 万余人次,创外汇670 万美元;国内游客的“殷墟游”也络绎不绝,申遗成功一年来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亿元。与此同时,围绕着殷墟,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链正在形成。安阳市通过举办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开发青铜器、甲骨文、镀金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和当地特产。注册的文化企业不断增加,就连安阳的普通市民也加入到文化旅游产业中来,以周边村镇农民为主成立的文化传播公司、自发排演的殷商风情演艺、开发的吃住行玩一条龙服务,都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事实证明,围绕殷墟这一文化品牌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拉动了安阳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沉寂的考古学遗址到今天蜚声国内外的文化品牌,殷墟真正实现了活化。

活化的典型之二: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 1996 年开始申遗, 2012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 30 处世界文化遗产、第 42 处世界遗产。它位于内蒙古正蓝旗草原,距今有 740 多年的历史。元上都是世界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为数不多的几座都城之一,其遗址也是中国游牧民族遗存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亚洲大陆上分属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蒙族和汉族在都城设计上交互融合的所有特征。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的原因在于遗址发现丰富、研究充分、前期的保护到位和利用适中,没有过度开发。对其活化适度、适中。申遗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元上都遗址的管理、研究、展示、旅游开发水平。申遗之后,元上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继续保护和永续利用,为元上都提供最高级别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继续保持该遗址的原真性,同时推动当地的旅游产业。目前到正蓝旗旅游的人必选的旅游景点是元上都遗址。元上都遗址必将大有可为。

另外,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的 13 年,仅门票收入就增加了 71 倍,由旅游业带动的综合收人甚至超过该县的财政收入。丽江申遗成功后的第 10 年,旅游经济收入达 48 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 %。

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活化的现有成就

朝阳市地处辽西地区,是红山文化核心区,与内蒙古、河北省接壤,境内保留了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文物和遗存,经过三次文物普查发现,朝阳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其中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就有 43 处之多,是红山文化发展到高峰阶段的珍贵遗存,全面展示了五千年前的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牛河梁遗址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 30 多年的考古工作,已发现规模宏大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成组出土的精美玉器和成群出土的陶器。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 5500 多年前这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红山文化坛、庙、冢,代表了己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牛河梁遗址 2004 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单; 2006 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 年被列入国家十二五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录。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随着历时 30 年、工程浩大的《牛河梁考古遗址发掘报告》的出版,对牛河梁遗址、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将进一步走向深入,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将进一步明确。近年来,国家、省、市围绕这一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其活化的成果受人瞩口,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活化的大众性

我国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直枯燥深奥,非专业人士不能理解,这是造成考古成果不为大众接受的一个原因。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地位和价值不断显现,相关研究机构、管理部门一方面积极进行红山文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致力于考古学成果的大众化。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牛河梁 探索·发现》等节目,通过记录片的形式反映了牛河梁遗址的辉煌历史和成就,再现了其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地位与价值。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牛河梁考古挖掘报告》,实为中国考古学研究史上的鸿篇巨制,其中的文字浅显流畅,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的《牛河梁遗址》用图片的形式介绍了遗址出土文物,形象直观。我市一些专家学者编著的《红山文化及其影响》、《朝阳历史与文化》等作品通俗易懂,易为大众接受。通过这些形式,这些远离生活的坛、庙、冢、台逐渐为大众认知,其重要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2.活化的现代性

任何一种文化资源,任何一份历史积淀,如果只进行孤立的研究,如果不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那它永远只是藏在博物馆里的一件物品,躺在传本中的一页文字。只有在挖掘和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弘扬与传承,使其服务于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近年来,我市依托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按标准进行整体保护,治理了保护区内环境,加大了绿化力度,建设了现代化的博物馆,修建了二号地点和女神庙保护馆。今天的牛河梁,已不是当年为松树林、庄稼地所掩盖,文物碎片随处散落的状态,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得到了有效保护,观赏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2013 7 月,朝阳市政府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市校合作成立的红山文化研究院。除开展学术研究外,研究院还将进行文化项目策划、开发红山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红山文化旅游品牌。它的成立,对于推动红山文化研究,加快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3.活化的世界性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于朝阳,它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中华 5000 年文明史中,见之于文字的历史不到 4000 年,之前的1000多年由于缺乏有力实证曾一度是空白。随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这段空白得到填补。正如原中国考古学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所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1000 多年。唯其如此,中华文明才能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一起成为当之无愧的四大文明。 2007 年和 2009 年,朝阳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苏秉琦百年诞辰暨牛河梁遗址发现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省政府、国家文物局领导及两岸三地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两次纪念活动,将牛河梁遗址的影响扩大到世界各地。同时,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一直在积极进行中,目前国家已就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作出批示:牛河梁遗址、内蒙古的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联合申遗。内蒙古地区是红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牛河梁是红山文化的核心遗址区,两省(区)联合申遗,将会使申遗力量凝聚在一起,力争旱日实现申遗目标。一旦申遗成功,牛河梁遗址将和殷墟一样,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大遗址活化的又一典范。

三、关于进一步活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思考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活化工作已取得成就并积累了-定经验,但活化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笔者建议在以下几方面推进牛河梁遗址的进一步活化。

1.加强基础学术研究

继续加强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学术研究下作,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进一步活化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来,学界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学术成果越来越多。随着《牛河梁考古挖掘报告》的出版,对牛河梁遗址的价值研究将进一步走向深入。目前亟需以下几方而的学术研究成果:牛河梁遗址巨型礼仪建筑群功能分析、牛河梁遗址巨型礼仪建筑群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价值分析、牛河梁红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牛河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对策研究、牛河梁遗址何以补充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最后一环,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1500 年。

2.加强遗址区保护

牛河梁遗址保护区范围广阔,方圆 50 多平方公里,近年来,国家、省、市三级政府不断加强对牛河梁遗址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对遗址区进行保护和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而要实现牛河梁遗址的活化,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遗址区的保护和治理,按世界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保护,逐渐使遗址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充分发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和二号地点保护馆、女神庙保护馆的活化作用,加强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让游客真正理解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加强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建设,使之成为藏品丰富,资料翔实,展示完美的国内一流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和权威考古研究基地。加强文物征集和复制,争取展示更多的考古实物,尤其是争取更多的牛河梁出土的玉器回到博物馆,增加其可观、可感性。

3.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同为考古学遗址,牛河梁遗址的知名度目前还不及仰韶文化、良诸文化等著名遗址,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对外宣传,打造文明圣地品牌,使之成为朝阳乃至辽宁省的一张名片。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提高牛河梁遗址的知名度。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牛河梁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提升论坛层次和影响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等专业研究机构作为主办单位。赤峰市每年一度的红山文化论坛已连续举办 9 年,效果很好,可借鉴与参考。

4.接长文化旅游产业链

把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开发纳入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树立文化旅游产业“全省一盘棋”理念。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文化旅游产业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南部文化旅游产业区和以朝阳为中心的辽宁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区。其中辽宁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区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主要内容,建设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主题公园,培育辽西历史文化旅游新亮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不同于名山大川,其旅游的方式为文化旅游,因此要注意展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开发其文化属性,以文化旅游为特点,让游客感受其厚重的历史、久远的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开发以牛河梁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如玉器、陶器等工艺品。带动当地百姓开发当地特色产品,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

5.用艺术形式再现历史

用歌舞、绘画、电视剧等艺术形式再现牛河梁遗址的辉煌,是活化遗址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大型景区通过打造原生态的表演来吸引游客,如少林寺的《少林大典》,陕西曲江的《梦回大唐》,广西桂林的《刘三姐》,等等。这些表演加入现代的声光电等设备,具有极强的震撼性和艺术感染力,可观可感性非常强,也容易为游客接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可借鉴这些表演形式,打造反映 5000 年前中华先民祭祀、制玉、制陶、打渔、狩猎等生活的歌舞、电视剧,起到展示历史、传播文化的作用,这也是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

6.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借鉴殷墟申遗经验,由省政府成立联合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地方政府落实具体工作,修订申遗文本,充分利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再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争取旱日实现联合申遗。申遗的前提是对遗址有效的保护,申遗的结果是对遗址的更好保护和永续利用,申遗成功对于提高牛河梁和朝阳市知名度,对于促进朝阳经济社会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活化考古遗址是一项系统工程。用活化理念,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探索、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弘扬与传承,包括进行申遗工作,我们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有了-定的基础,通过各方而有力的工作,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一定会成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遗址,成为一个“大金碗”。(作者: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孙柏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