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106篇  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1

(2011-11-30 18:05:42)
标签:

红山文化c型龙

玉猪龙

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

收藏

杂谈

文化

第1106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1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北起内蒙古赤峰市的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以东至哲里木盟的广大地区。其中辽河流域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包括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流域。五六千年前这里温暖潮湿,极适合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育,因此蕴育了这一古老而内涵又极其丰富的文化。其遗存分布地域内普遍出土有石器、细石器、陶器,特别是彩陶很有特点。发现的房址多为半穴式和方形的,晚期还有以坛庙、冢为中心的大型宗教礼仪性质的遗址,并出有陶塑或泥塑的大小女神像等。墓葬有石棺墓,埋在积石冢内。

第1106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1

C型龙。

    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玉龙,经鉴定为红山文化遗物之后,才拉开了红山文化玉器探讨和研究的序幕。其实早在红山文化玉器探讨和研究的序幕。其实早在红山文化还没被人们发现之前,红山玉器便不断出土,但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商周及其以后的玉器。自70年代以来,阜新胡头沟、凌源三官甸子、朝阳牛河梁接连出土达百余件令世人目不暇接的玉器后,才被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这无疑给红山文化的内涵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机。在客观上使得一些传世的红山玉器的艺术价值得到重新肯定。尤其是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收藏的许多形状怪异的玉器,其用途、产地始终是个谜,尽管进行了种种猜测,但却距事实相差甚远。今天我们通过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以及其在墓中摆放的特定位置和共处关系,就为我们深刻、准确认识把握这一特殊珍贵历史遗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果玉箍形器不是直接出土墓葬中头骨下面,恐怕很难确定此物的年代和用余。本文以发表的发掘资料为基础,传世红山玉器为辅,并列举了少部分的石质标本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红山玉器进行基本归类,所获得的结果仅仅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对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第1106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1

玉猪龙。

    一、玉猪龙

    1、淡绿色玉质。通高10.3,宽7.8,厚3.3厘米。朝阳牛河梁M4出土(图一:1)大耳、圆眼,吻部前突,口略张,面部有皱纹多道,体蜷曲如环。

    2、玉质白色。通高7.9,宽5.6,厚 2.5厘米,牛河梁M4出土(图一:2)形状同前,唯纹饰简略。

    3、白色玉质。通高15厘米,朝阳建平出土(图一:3)肥首大耳,圆睛,周围有皱纹,吻部前突,口微张,并有獠牙外露。背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上有对穿孔。

    4、黄绿色玉质。通高14厘米,建平富山乡采集(图一:4)。兽首,吻部前突,鼻间有多道阴线皱纹,体蜷曲如环,首尾相对处缺而不断,背上有对穿小孔。

    5、淡绿色玉质。高7.1厘米,内蒙古敖汉族大洼乡出土(图一:5)。形体同建平出土。

    6、青绿色玉质。高15厘米,赤峰巴林石旗羊场出土(图一:6)。体作蜷曲状,圆眼,大耳,背部对穿一孔。

    7、卷曲扁圆柱形。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图一:7)。首尾相近,额头隆起,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下颌部前伸,阴线刻唇,闭嘴,鼻突出,尾端稍细,颈部对穿一圆孔。

    8、石制品。高5.1,厚1.1厘米。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图一:8)。作蜷曲扁柱形,首尾相近,尖喙,额头隆起,浮雕圆眼,翅尖向外凸出,尾端呈圆弧状。肩部有透孔。身躯素面无纹。

    9、墨绿色玉。高26厘米,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图一:9)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紧闭嘴,有对称双圆洞为鼻孔,双眼呈梭形,额及额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颈脊起长鬣,弯曲上卷。龙背有对穿单孔,以绳系孔悬挂。

    10、墨绿色玉质。高4厘米,辽宁省文物店藏(图一:10)体作勾形蜷曲状,首似猪,头尾分离。

    11、黄绿色玉:高14.1,宽10.4厘米。天津历博藏(图一:11)。兽首圆睁大眼,双唇紧闭,鼻间有多道阴线皱纹,兽首光素,背一穿孔。

    12、青绿色玉料琢成。天津历博藏(图一:12)高14,宽9.5厘米。体呈勾形蜷曲状,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双耳竖立,阴刻圆目。吻部前突,鼻间多道皱纹。周身光素无纹。背部对穿两孔。

    13、白色玉质。高14,宽10厘米。河北围场下伙房村出土(图一:13)兽首肥大,双耳耸之,由三圈勾画圆形大眼,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背有一穿孔。

    14、灰青色玉琢成。高8.7,宽6.4 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图一:14)兽首刻划简练,背部无穿孔,风格朴拙。

    15、青色玉质,天津文文化局文物处藏(图一:15)局部有土红色浸。高5.5,宽 4.2厘米,大耳外突,吻部前伸,略向上翘,有阴沟纹表示皱纹,嘴紧闭,体蜷曲呈C字形,背上对钻一孔。

    16、黄色玉琢成。高3.5 ,宽4.5厘米。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图一:16)。肥首大耳,眼睛所在部位由对穿大孔代替,面部有阴线多道,吻部前伸,鼻端有两个窝状鼻孔,颈下有短榫。

第1106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1   第1106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1

    从上述资料,玉猪龙的基本特征均作C字形,蜷曲状,猪首,蛇身。用阴线刻划出五官,瓜子形眼,周围有多道皱纹,吻部前伸,嘴紧闭,个别露出獠牙,背部有一穿孔。体扁圆厚重。最大为15厘米,最小则4厘米。制作的相当有序,绝无滥作之品。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这类玉器,非实用品,其大型器也非一般佩饰,当有其特殊用途。它们的作用已趋于规范化。以兽形玉为例,在近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分布面上出土的十余件除个别的有线条增减外,从总的形象特征到细部处理竟是惊人地一致。”(见《文物》1984年第6期)。以至后面谈到的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其基本形态也都一致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在当时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有着较处长杂的宗教建筑,大如真人的女神群像和主次有序的神位,所以说玉猪龙绝不是作者随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动物,它应是神化的灵物,是红山先民崇拜、祭祀的对象。牛河梁一号冢四号墓出土的两件玉猪龙都佩于死者胸前,因此应当说此墓的主人身份地位非同一般。龙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有重要性地位,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形成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河南濮阳仰韶文化、二里头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呆的龙以及商代玉龙都比较接近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唯独红山玉龙自成一派,独具特色。根据后来传说,饕餮本是龙的一种,“好饮食,故立于鼎盖。”(见《东南文化》1991年5期)。从建平玉猪龙正面展示图看,两耳,圆睛,蚌壳形多圈目框,口中有獠牙,这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玉琮、玉斧上的兽面纹有相似之处,所以是否可以认为红山玉猪龙应是最原始的饕餮纹形象。(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