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鲁玉在宝玉石界是个新鲜的名词,但努鲁玉石的存在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努鲁尔虎山源起于我国河北省东北部、蔓滥于辽宁省西部、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其山峰峦叠嶂,丘陵起伏,有多种玉石蕴藏。然而,由于称谓发音出于少数民族语言,名不见经传,人多不识,更不知美玉存焉。几千年来,努鲁尔虎山玉石或有实用,却充掖它山它处,对此,山伯精魂当会涕零感叹。
笔者冒昧提出努鲁玉石这一概念源于对红山文化玉器用材出处的探索。关心红山文化的学者和玉石界人士无不关注红山文化玉材是怎样解决的,这有助于认知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了解红山先民们族群之间的状态。幸运的是笔者通过对红山文化出土文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努鲁尔虎山隐晶质矿物的调查,最终捕捉到了努鲁山玉和红山文化玉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了红山文化玉材即努鲁山玉的结论,与此同时一批努鲁玉雕精品也已经面世,为我国玉苑增添了一朵百花园中的奇葩,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的辽宁朝阳这块神奇土地上又添了一分异彩。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这牵涉到当时红山人的活动方式及后人对红山玉器的认知,不少研究者提出其玉料白、黄等颜色的是新疆和田玉,深绿色的是新疆玛纳斯碧玉,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的红山文化玉龙,其玉料与通常认为后来才出现的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也有人提出是被称为“老岫玉”的透闪石宽甸玉以及现在大量开采使用的蛇纹石岫岩玉。
其实,上述说法依据均不充分,可能性不大,而红山文化玉器的材料取自本区域内的努鲁尔虎山却是顺理成章的。
首先,从地理距离看岫岩乃至新疆都远了些。新疆离红山文化区域万里之遥,远古时代不大可能大量运来治玉石料;岫岩在红山文化大的范围内,但其地处辽宁东部,和出土大量玉器的红山文化中心区也相距千里,红山人要翻越古时的几条大河及大片的盘锦一带湿地当极为艰难。另外,包括岫岩玉在内的所有的矿标材料中,并没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中象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C形龙那样的特有的碧玉。其次,红山文化玉器材质呈多样性特点,这和古人“石之美者为玉”的认识是相符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会把和田玉及岫岩玉当作一般的美石看待,而对现在名闻遐迩的这几种“玉”的推崇是后人的事情。红山文化选材的多样性决定了远古先人不会单为了某一种美石付出今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鲁玉石恰恰又解决了这一问题。再有,一些学者提出的要找到当时的玉矿矿址,事实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很难说史前先人有开采原生矿的能力,便捷的美石采集恐怕会长时间抑制人们开采原生矿的创意。努鲁尔虎山遍布山地丘陵,沟豁河谷,大大小小的次生矿体应不难找到。这样的自然环境远比其他崇山峻岭便于美石采集,努鲁玉石当然应运而生了。
我国北方的山系主要有大兴安岭、长白山、燕山,努鲁尔虎山属燕山山脉东段。它从河北东北部进入辽宁后,横貫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进入赤峰市敖汉旗境内90余公里,继续向草原腹地延伸,主峰有大黑山、大青山、平顶山等,为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红山诸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努鲁尔虎山麓的四至范围基本上是重合的,其重要遗址的出土在此区域内也相对集中。比如,处于努鲁尔虎山东部尾端阜新市的查海遗址、山北坡的兴隆洼遗址和赵宝沟遗址、位于努鲁尔虎山腹地的牛河梁遗址,以及最新发现的山南坡朝阳县的几处上至8300年下至4600年的红山诸文化遗址。这些发现都说明红山文化是依托努鲁尔虎山发生、发展,同时从此出发向四周辐射的。辽宁西部朝阳市全境两万平方公里各县区均与此山相拥,各种本地努鲁美玉奇石遍布于岩体之中。
这里特别要指出,努鲁尔虎山名称大约只有几百年,而玉石之山的说法却很久远。《周礼》记载的北镇医巫闾山即泛指燕山山系东段努鲁尔虎山脉,现在专指北宁市的闾山是后来的事情,与长白山系的岫岩似乎关系不大。汉初《尔雅·释器》载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巫)闾之珣玗琪焉”。“珣玗琪”即玉石的意思。普郭璞对其注释为:“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郭璞生于276年,死于324年,其时恰逢东晋动乱不止,地方建制时有变动。晋武帝泰始10年复置平州,辖辽东、玄菟、昌黎3郡,治所先移至昌黎(今义县,锦州与朝阳交界处),后来复移回襄平(今辽阳)。可知那一段时间辽东的治所正在努鲁尔虎山一带。319年(晋大兴2年)慕容廆前燕时期辽河以东归前燕辖制,因都城在今朝阳,原治所泛指意义明显。因此,郭濮的“今在辽东”当理解为就在辽西。
比较而言,和闐玉的摩氏硬度为6.5至6.9之间,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岫岩玉的硬度在4至6.5之间,除部分老细玉外大多数的岫玉偏软。而奴鲁玉的硬度也在6.5至7左右,接近和田玉,硬于岫岩玉。其它如光润、色泽、密度等则各有突出之处。同时,努鲁玉石的硬度也接近红山文化玉器。和红山文化玉器材料呈多样化特征一样,努鲁玉的多样化特征表现极为明显。主要表现有四:一是努鲁树玉,树化石中的玉质矿体,为辽宁朝阳所特有;二是努鲁玉髓,辽西一带俗称“火石”,实际为自然界石英隐晶质变种的玉髓体结块;三是努鲁碧玉,褐红色较多,也有淡蓝色和绿色,俗称本地玉。努鲁尔虎山有许多美石,程度不同地含有玉质。
努鲁玉系中最名贵的是努鲁树玉,树玉产生于树化石矿床,但只有玉髓体结块才能达到宝石、玉器要求的品级。在矿物学上,玉髓属隐晶质石英类玉石,有时呈纤维状或葡萄块状,有时呈块状小型矿体,其色常见白、绿、蓝等,具蜡状光泽,硬度摩氏6.5-7上下,密度2.6至3左右。树玉和玛瑙区别明显,它们虽然在矿物学中同属玉髓类,都是自然界石英隐晶质的变种,但两者的内部质点结构不同。从矿物学角度看,玉髓是一个总称,努鲁树玉为一特殊的种类,树玉在硅化过程中矿物质的交换结果、完全玉化,玉体通透,和其他声名远播的玉种比,具有独到之处;而玛瑙也为玉髓的一种,不同之处是有明显的纹带构造;碧玉为另外一种,因在矿物成分中混有黏土等矿物杂质,有的间杂斑点。碧玉的硬度在6至6.5度之间,在所有矿物中抗撞击的能力较强:以碧玉的撞击韧性为1000,则翡翠为500,岫玉为250,石英岩玉为10-20,水晶,钻石为5。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度,但钻石铁锤一击就碎,因此碧玉也是极佳的雕刻材料。三者中努鲁树玉价值最高,努鲁玉髓次之,努鲁碧玉和其它杂玉价值较低。但史前红山人使用本地碧玉较多,一直到辽金时期那种带苍浑气的本地碧玉还能常见到。
努鲁树玉目前作为一个小玉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宝玉石学界一般认为,那些天然形成、有一定硬度、具有美丽、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就是宝玉石。古植物能形成化石的概率很低,形成树玉的概率更小,俨然具备“天然”、“稀少”、“坚硬”和“美丽”四大要素的树玉实属珍罕。其中,白、黄、红品种瑰丽多彩,晶莹剔透,艺术雕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即便是一般的树化石(硅化木)经过打磨也呈现艺术风采,让许多人爱不释手。
最早被红山诸文化先民使用的是努鲁玉系的玉髓类石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经开始制作、使用最原始意义上的玉器,也就是考古学上常提到的“细石器”。细石器文化是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石器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玉髓,它们被打制成多角锥状、箭头状、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先们是通过制作这些精美的小石片发现后来被称为“玉”的那些美丽、坚硬、光润的石头的。他们经过漫长时间的辨识、琢磨,终于有一天完成了质的改变,开始了一个玉器时代。如果这个推论是合理的,红山人只能是向努鲁尔虎山索取。在这里发现,继而也在这里成器。也许是巧合,“努鲁尔虎”来源于满蒙语系,其意思和红颜色有关,“通红”的读音和“努鲁尔虎”相近。而这一带的岩石由于富有氧化铁物质具有明显的红色调,在承德、朝阳、赤峰等地,红山、红石、红石砬子山、乌兰哈达、乌兰河硕等地名比比皆是。笔者永远难忘的是少时下矿井干活,每天钻出坑口浑身上下都变成“红人”的情景。努鲁尔虎山即“红山”,看来说这“红山文化”即“努鲁尔虎文化”也未尝不可。
顺便可以给红山文化玉器鉴定提供一个依据。目前,红山文化玉器赝品泛滥,只要确定其材质是岫岩原生矿玉便可判定其假。事实上学术界和那些做假专业户开了一个大玩笑,大量的岫玉红山赝品已经原形毕露了。
努鲁玉不但解决了大部分红山文化玉器材料来源问题,而且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玉种。目前,努鲁玉石开发理论架构正在形成,从玉石采选到艺术加工等一系列实践问题已经解决。努鲁玉的初始生命虽精却小,期望的是它以后的茁壮成长。(作者:田明府
来源:盛世收藏·红山巫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