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百二十九篇  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2009-11-01 16:21:37)
标签:

四家子镇东郊的草帽山

凝灰岩雕琢的石雕人像

刻有“米”字形等符号

内圆外方玉壁

早于积石冢和祭坛的遗

分类: 红山文化遗址

    草帽山遗址位于敖汉旗四家子镇东郊的草帽山后山梁上,1983年春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北依大王山,南临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高出河床约40米,南面为努鲁儿虎山之最高峰断亲山,山峦叠障,奇峰兀立。

    遗址分东中西三处,最东的第一地点突起的山岗上,经发掘证明是一处祭坛,四周有近长方形的围墙。第二地点位于第一地点之西隔沟的山梁北部,两者东西相距约5米,略高出地表约3米。第三地点位于第二地点之西南,两者相距200米,并在同一梁岗之上,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见图1-3)。 

第四百二十九篇 <wbr> <wbr>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1991年发掘的部分房址和灰坑(东南-西北)。 

第四百二十九篇 <wbr> <wbr>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第二地点2001年发掘现场(南-北)。 

第四百二十九篇 <wbr> <wbr>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第二地点发掘的2号墓葬。

    第二地点经2001年7月抢救清理北部,便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迹和遗物,而且保存十分清晰和完整,为坛结合的结构。原生土之上一层黑土,黑土含有陶片、石器,应为一处早于积石冢和祭坛的遗址,但遗迹不明显,陶片为夹砂灰陶之字纹罐等。还见有两件半月形双孔石刀。南面的两坛之间为葬区,已经清理7座墓,均为石板墓。其中有两座墓为二次葬,位于南部坑之东侧的为一小孩墓,其余4座均为头西脚东的单人葬。有两座墓中出土了随葬品,1号墓出土有1件方形玉壁和1件石环(见图4),7号墓出玉环、骨笛各一件。

    墓之上为封石和砌筑石墙,有的叠压于墓葬之上,如7号墓之上的石板棺盖上为一座二次葬的小墓,小墓之上为一道石墙,石墙之外侧又有石片叠封。石墙至少为三层。从下向上数第一层石墙较小并位于中间的位置,南与墓地相邻,中间砌筑一个较大的石坛,坛之东南又以小石块摆出一个小坛似动物头部。第二层石是在第一层石之外砌筑,并向北延伸,在北侧偏东又以小石块摆出一个似龟壳状坛,方形,中部隆起,四角各出一足,正前方伸出一首。石块外大内小,呈同心圆状层层外延,至四边用大石摆直。第三层砌在南侧,位置也最高,在墙之南的墓群南侧,用方石块砌出一个长方形的坛。每层墙的外边均以琢出的楔形方石砌边,红色凝灰岩和黄色砂炭相间,外齐里不齐,里侧再以自然石块补齐。

    在石墙的外侧及部分封石的外表见成排的无底器,有一部分有彩绘,无底器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筒形,一种是折肩小口罐形,这些陶器的残片由于是摆在地表,且残损也是在石缝中,故多已风光。在清理中见有筒形无底的内壁上刻有“米”字形等符号。还在墓地的封土中出土完整的三足陶盅,彩陶器周围有很多的灰烬,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在石墙的外侧或祭坛傍发现由凝灰岩雕琢的石雕人像,已见4个各体的残件,人像大小不一,最大者比真人还要大,最小额宽只有10厘米左右,可分为写实和夸张两种技法。头部保存完整的只有一尊,比真人略小,头戴冠,双目微闭,逼真而神化。最小一件高颧骨,尖下颔,颈部有联珠式项饰。较大的两件只存面之局部,其一为睁目,眼球外突,突出眼睛的神力。这是首次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石雕神像,是史前艺术宝库的珍品(见图5)。

    第二地点之南侧尚未清理,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考古发掘才能解决。

    在老虎山河之两岸上下10公里的范围之内已调查发现几处类似草帽山这类带有祭祀性的红山文化遗址,如椴木梁、小古力吐、牛夕河、芦家地等,其中小古力吐遗址遗迹十分明显,外亚字形围墙内有10余处石堆,墙之南侧裸露的石板上琢出呈各种图案的小坑,调查者认为这些可能与天象星图有关。因此,可以认为,老虎山河上下10公里的这些祭祀性遗址群构成一个单元,是距今5500年前的又一祭祀中心。它们的规模尽管比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小,但初步清理的草帽山第二地点可知其保存较好,坛冢结合,层次清晰,石砌建筑十分规整,层层高起,有方有圆,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这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以及中华文明起源,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在草帽山积石冢3号地点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3口石棺及其周围的陶片带。据考古人员介绍,由于墓葬离地表比较近,因此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周围堆砌的石头只剩下了西面和北面,仅发现了石雕人像(见图1中心石棺墓长2米多,棺内只剩下一部分上肢骨和下肢骨,头骨已经完全没有了,没有任何随葬品,这令考古学家困惑。在第三地点的积石冢外围还发现了围冢一圈的陶片带,这些碎陶片大部分都是泥质红陶、黑色彩陶,有的还带有弦纹。在较大的石棺前还发现了厚厚的红烧土,证实这里曾经经常有人来祭祀。考古人员初步确定,这3口石棺及其周围的陶片带证实,这里是5500年前的一处典型的红山文化坛冢结合的礼仪建筑群。内蒙古考古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张亚强说:“它是红山的积石冢,是坛冢结合,冢就是墓葬,坛就是外面用石头垒砌的石坛,外圆内方。” 

第四百二十九篇 <wbr> <wbr>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4  内圆外方玉壁 9.9厘米,宽9.4厘米,内径3.84.1厘米,穿孔径0.30.5厘米,厚0.50.3厘米。20017月敖汉旗四家子镇草帽山祭祀遗址出土,现藏敖汉旗博物馆。 

第四百二十九篇 <wbr> <wbr>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5  石雕人像  敖汉旗四家子镇草帽山遗址出土,红色细沙岩雕琢而成,是史前艺术宝库的精品。敖汉旗博物馆藏。

(有的文字和图片来自铁血网)

    相关链接(新华网):5000年前罕见红山文化石雕人像成功复原:

    2009年1月1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红山文化课题组在敖汉旗博物馆研究评估新近成功复原的五千年前红山文化戴冠石雕人像(见图3-4   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第四百二十九篇 <wbr> <wbr>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6  新近成功复原的五千年前红山文化戴冠石雕人像。 

第四百二十九篇 <wbr> <wbr>敖汉旗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

7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左)和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在介绍、展示复原后的红山文化戴冠石雕人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