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贵玉,兼贵其声,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等,但这些乐器大都出现在春秋以后。其实,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了乐器。红山诸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中,不但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骨笛,还发现了其他文化类型时期的玉笛。1997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红山文化早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玉笛(见图1)。该玉笛长14厘米,直径0.9厘米,在一端1.5厘米处钻有一孔,孔径0.6厘米。由于土蚀,表面形成了疏松的鸡骨白。

图1
玉笛
长14厘米,直径0.9厘米,孔径0.6厘米。由于土蚀,表面形成了疏松的鸡骨白。1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
1994年春季,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喇嘛地乡哈啦海村南山,发现一支单吹孔无音孔横吹式玉笛(见图2)。这支玉笛的年代,约为赵宝沟文化至红山文化之间。笛长19.l厘米,直径1厘米。笛内通孔,两端孔径0.6-0.7厘米,笛内孔最细处为0.4厘米。吹孔径0.3-0.4厘米,椭圆状。重28克。
玉笛为白色,用当地出产的一种大理石制做。在内蒙古赤峰境内的松山区和敖汉旗都发现了这种石材,并且还发现了用这种材料制作玉器的工场,年份的下限到红山文化晚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从矿物学资料分析,这种材质的大理石被称为蛋白玉,俗称汉白玉,硬度4至4.5摩氏度,属于非晶质矿物,化学成份为含水的二氧化硅,材质透明或半透明,呈乳白色,属软玉类(见图3、4)。用这种蛋白玉制做的器物称白玉已经被收藏界和考古界所承认。
图2
玉横笛
郝凤亮收藏,1994年春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喇嘛地哈啦海村南山。笛长19.l厘米,直径1厘米。笛内通孔,两端孔径0.6—0.7厘米,笛内孔最细处为0.4厘米。吹孔径0.3—0.4厘米,椭圆状。重28克。

图3
制作玉笛的汉白玉石材。

图4
制作玉笛的汉白玉石材。
上述单孔玉笛如果仅仅称其为单吹孔横吹式的玉笛,似乎是不确切的。在乐器史料中,古代有一种称为篪的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唐宋时期已用于宫廷音乐。《尔雅·释乐》西晋人郭璞注曰:“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横吹之。《乐书》宋陈阳注曰:“篪”有底之笛也,横吹之。另《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夏代,伯夷掌管礼乐,是否就是诗经中提到的伯氏,那么仲氏又为何人?吹的篪是什么样子,待考。
文献资料的记载,使人们知道了篪是一种似笛非笛的竹管横吹乐器。由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人们一直难以知道它的实物真貌。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候己墓出土了两支战国时期的篪,终于使这古老的乐器重新与世人见面。这两支篪为竹管制成,两端封闭,均有七孔,一吹孔和一出音孔开在管两端近旁,5个指孔平行开在与吹孔呈九十度管的一侧。吹奏时,双手执篪端平,手心向里,横向而吹。
从材质上分析,曾候己墓发现的两支篪为竹质材料,是因为南方盛产竹子,取材方便,而哈喇海村的笛是在北方发现的,北方不产竹子,故用石材来制做。七千年前,古代先人把石材加工成棒状可能还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把长约20厘米的石棒钻出通孔来,决非容易的事情。哈喇海村发现的笛是用什么工具钻的如此规整的透孔,至今还是个迷。
红山文化发展到大量使用玉器的阶段,还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玉哨(见图5、6)。这种发现于辽西的玉哨也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既可奏乐歌舞,又可拟声诱捕野兽。

图5
发现于辽西的红山文化玉哨。

图6
发现于辽西的红山文化玉哨(背面)。
(有的素材引自中国北方文化传播中心相关网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