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项链有用石制作的,有用玉制作的,也有用鱼骨、贝壳制作的。
奇怪的是,出土的红山文化项链一般都受沁厉害,往往被侵触成鸡骨白色,有的甚至已成石灰状,而不像其他红山文化的玉器受沁较少。也许是这些串成项链的珠子体积较小,容易受沁的缘故。
红山文化串成项链的珠子有的呈圆柱状(见图1),有的像算盘珠(见图2、3),有的是方形或长方形的扁体(见图4)。呈圆柱状者管的长短不一(见图5-7)。
图3这样的方形或长方形项链0.5厘米薄厚,同样长短不一,横穿一孔或双孔,估计是项链下的挂件,类似于玉佩。

图1
玉项饰、玉璧
内蒙古博物院展览。

图2 红山文化项链。

图3
红山文化项链 笔者藏品。
图4
扁体项链 笔者藏品。
图5 管状项链
笔者藏品
图6
管状项链 笔者藏品。
图7 管状项链 笔者藏品。
红山文化的项链虽然制作粗糙,但毕竟是几千年前人类的装饰品。它虽然没有现代项链那样光彩夺目,却依然不失其原始古朴的风韵。与现代饰品不同的是,这些原始项链还会发生色彩的变化,消毒后用盘玉的方法戴在身上盘磨,很快就会变色,一般几个星期后鸡骨白色就开始变成淡淡的赭红色或咖啡色,然后颜色逐渐加深,一定程度以后,颜色变化的过程就会显得十分缓慢,设想如果坚持盘磨几十年,一条鲜红的古玉项链将使佩戴者的颈上闪烁异常的光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