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红山文化
中国红山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132
  • 关注人气:1,0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十四篇  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2008-10-31 10:17:53)
标签:

红山文化

文化

考古

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

分类: 红山文化文物器型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勾形器    笔者藏品

    红山文化玉勾形器(见图1-4)是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的玉器,商代的妇好墓曾经出土了两件玉勾形器(见图5-6),当时被专家认定为商代的玉器。直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玉勾形器的出土,专家才重新认定玉勾形器是红山文化的遗物。也就是说,商代的王公贵族已经在把玩两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了。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2  玉勾形器  赤峰市出土,内蒙古博物院展出。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玉勾形器   青绿色玉,长9.5厘米,宽3.1厘米,辽宁省文物总店藏。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玉勾形器   青绿色玉,长9.5厘米,宽2厘米,辽宁省文物总店藏。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勾形器  商代妇好墓出土。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玉勾形器  曾被南方疑为仿制品。   

    红山文化玉勾形器的器型一般比较小,但也有例外,笔者相识的钟伟先生就收藏了一件特大型勾形器(见图7)。据说这件勾形器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全长21厘米,最宽处4.5厘米,可谓勾形器之最。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玉勾形器,为征集品,长16厘米(见图8)。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图7  钟伟先生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勾形器,全长21厘米,最宽处4.5厘米。

第七十四篇 <wbr> <wbr>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图8  玉勾形器  长16厘米,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征集并收藏。   

    无论是笔者收藏的玉勾形器,还是台湾日月坊、妇好墓出土的勾形器,以及钟伟先生、巴林左旗博物馆的藏品、林西县南沙窝子出土的长如兵刃的单勾形器,都有共同的特征:有柄,边缘薄而锐利,柄的正反两面在中间都饰有瓦沟纹,勾部弯曲自然,弯勾部分中间厚,四周薄,过渡打磨光滑。

    为什么红山文化玉勾形器其边缘都呈薄而有刃的式样呢?不光是玉勾形器,其他一些红山文化板状的玉器,也有这样的现象。钱益中先生积黑龙江八年牧区生活的经验,认为这是红山文化时代原始先民切割兽皮的需要。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迄今为止还是亦牧亦农的地区,五千多年前的蒙古草原和辽西地区,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原始居民以狩猎为生,他们日常生活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捕获的野兽宰杀和剥皮,这种生活需要决定了他们的生产工具一定要适应这种生存方式,薄而有刃的玉器在宰杀和剥皮时是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玉双联璧、三联璧和玉勾云形佩等玉具有薄而有刃的边缘这种奇特的规律。

    笔者认为,玉勾形器开始是作为生产工具出现的,后来逐渐成为战争工具,演变成夏商以后出现的被称为“戈”的兵器。从戈的形状和边刃来看,它和玉勾形器是一脉相承的。当然,玉勾形器自身的演变也有从生产工具向礼器发展的趋势,这和戈后来也成为礼器是一脉相承的。

    玉勾形器目前仿品很多,但仔细观察当不难区别。仿品弯勾部分弯曲的弧度不够自然,特别是柄上的瓦沟纹,生涩僵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