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C”形龙
曲长60厘米,直径2.2-2.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最出名的“C”形龙就是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这件“C”形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鼻梁阴刻网格纹,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龙体卷曲成英文字母“C”字形,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弯曲上扬,使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同样的“C”形龙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还出土了一件,此件曾经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内蒙古文物精品展”上亮相。这件黄玉“C”形龙玉质温润,玉的质地明显优于三星他拉的那件,但体形拉长,躯体明显偏粗,雕工略为逊色。
曾经由北京瀚海拍卖行在1996年冬拍中拍出的一件“C”形龙也堪称精品,此件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都十分精美,它的吻部特别上翘,与黄谷屯的那件相比,弧度更为舒畅。此件“C”形龙原藏傅家,现在花落谁家还是个谜。
故宫所收藏的那条玉龙(见图1),其弯曲的弧度最大,也最细,颇像后世所用的帐钩。
仔细观察这些玉龙,发现它们的颈部长鬣有长有短,而以三星他拉玉龙最为精彩。《玉典》上也曾出示过一件“C”形龙,台湾地区“养德堂”也曾发表过一件,此两件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都比不上前面的几件。辽宁的黄康泰先生收藏了几十件红山文化玉雕龙作品,据说形态各异,有的还隐含着许多民间传说,因为没有看到实物,不能妄加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红山文化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龙形的龙。继红山文化玉龙被确认后,在距今超过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田广林认为,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龙”在辽河流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而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则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前。田广林说,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国崇龙的最标准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崇龙礼俗的最终形成。从崇拜各种动物到统一到玉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基本过程。他认为,红山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玉文化的一个直接根系,是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的基本标志。
观赏这些“C”形龙,我们可以发现其头部具有猪首的明显特征,即“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这种带有猪首特征的龙,只能说明龙是由猪的形象逐渐演变而来的。很可能是在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中,猪的饲养已经开始,拥有一定数量的猪是部落兴旺和财富的标志。人类狩猎猪,畜养猪,食用猪,以至用猪创造出“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人们用猪来作为祭牲,去祈求农业的丰收,逐渐地把猪的形象抽象化和神化。当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就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会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最终演变成“C”形这样被后世称为龙的灵物。因此,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必然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红山文化出土的石耜、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以及已经发掘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陶窑遗址,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已经开始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1979年发现的祭坛遗址和1983年发现的女神庙遗址,说明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祭神、祭祀等活动也使各种祭祀物品有了实际的需要。可以这样说,龙形象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开始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玉龙,它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原始社会礼制、等级和权力逐渐强化的产物。所以玉雕“C”形龙的出现就是一件十分合乎情理的事情。
玉龙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普遍发现,被神化为神灵崇拜物。所以,红山文化的先民是我国境内最早以龙作为神灵而加以膜拜的人类群体。此后,龙作为一种神灵崇拜逐渐向中原地区传播。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一位神秘死者的身旁出现了用蚌壳堆塑的龙等形象;在山西襄汾陶寺夏代的一座大幕中,一件黑玉盆上有蟠龙彩绘;在安阳殷墟王妃妇好墓,则发现了较多的玉龙,且其形象酷似红山文化玉龙。从此,龙进入了中原王室。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龙的形象不断演变,其文化涵义、思想意蕴愈益丰富,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乃至华夏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流芳万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