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章   小说形象及人称的作用

(2016-07-22 22:27:10)

 第五章   小说形象及人称的作用

 

一、基础积累

1.2014全国)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_______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试题答案】C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理应接受。

①句的中心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很明显是道义上的,故应填“义不容辞”;②句主要说的是“父亲们所承担的义务”,所以应该填“责无旁贷”;③句主要强调的是“不推让”,应填“当仁不让”。故只有选C

2.2014全国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的阐述了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并将相关的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的到实施。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的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从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不风靡海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艺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

D.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业比不上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考查常见的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等。A项,句式杂糅,“并将相关理论融入进了该书”或“并让相关理论在书中得到了体现”两种说法取其一。B项,“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由于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D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今天投资百万元所带来的效益”。

二、知识储备

(一)人物形象作用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

1.提问形式:

      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ƒ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答题策略:

1)从小说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

 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

 ƒ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折射社会现象等。

 2)从人物地位角度考虑: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ƒ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3.注意事项:

 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

 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分条分点表述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

1. 2013年湖南卷《未婚妻》(奥杜):“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①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②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④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他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⑤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⑥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⑦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⑧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⑨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⑩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11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12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13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14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15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16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17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18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19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20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21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22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23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24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25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26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27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28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29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30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31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32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33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34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35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36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2.2015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1.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2.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3.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4.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5.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6.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7.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8.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答案: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互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3. 2016年全国卷(丙卷)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4.《沼泽地》: 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哪些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沼泽地

                                           []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嗤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选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哪些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答案①串联故事,并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作为画家及其艺术所处社会环境的代表,反映画家的创作追求不为人理解的处境;③以其对画家及其创作的漠视和藐视,反衬出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画作独特的艺术魅力;④通过与“我”的矛盾冲突,突显并深化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物象作用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