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专题复习一:概括情节

(2016-07-19 22:04:05)

 

小说专题复习一:概括情节

 

一、 基础积累

1.2014山东)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 ,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答案:D(“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长处、特色或存在的价值。A“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B“反戈一击”,指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C“广开言路”,指领导者或上级部门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2.2014山东)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大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答案:BA搭配不当,“担任”与“岗位”不搭配;C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可以指他在生活中,也可以他指在银幕上;D成分残缺,“引起了„„”一句缺主语。)

 

二、知识框架

(一)理清概念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  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常考查三种题型:概括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要概括情节,就要掌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

示例

(2015·高考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2015·高考湖南卷)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的心理变化。

(2013·高考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明辨

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三)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

小说专题复习一:概括情节 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小说专题复习一:概括情节 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小说专题复习一:概括情节 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四)规范答题——灵活运用模板

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小说专题复习一:概括情节 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小说专题复习一:概括情节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主要陈述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三、典型例题

 1.(2015·高考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节选)2015湖南卷 《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

1. 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2.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 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3.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4.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5.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夗,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6.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夗。”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夗是有一无二。“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7.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8.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9.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0.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 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11.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12.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13.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14.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15.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16.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17.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18.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19.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20. 那时,那浮氽的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的心理变化。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主要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解答此题,首先要按照行文顺序归纳概括与有关的情节,然后揣摩分析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飞掉时,则是对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有了自省。失盌后,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一番劝告,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重庆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①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的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⑦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11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12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13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14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15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16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17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18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19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20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21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

答:                                                                           

                                                                               

                                                                               

 [参考答案] 贝尔蒂俘敌(开端)——护俘(发展)——被俘(发展)——脱险(高潮)——赴死(结局)(每点1分,五点4)

 

四、基础夯实

1.(2011安徽)《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2)“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3)“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4)“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5)“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6)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7)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域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8)“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9)“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10)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11)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12)“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13)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14)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15)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16)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17)“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18)“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19)“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20)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21)“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22)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23)“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24)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25)“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26)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27)“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28)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29)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30)“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31)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32)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33)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34)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35)“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36)“巴尔塔萨,”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37)“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38)“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39)“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40)“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41)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42)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43)“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44)“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45)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答:                                                                           

                                                                               

                                                                               

答:(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二)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2009安徽)《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                                                                           

                                                                               

                                                                               

【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五、能力提升

1.(2010广东)《面包》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 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 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

2015安徽《蓑衣》

①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②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③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④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⑤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⑥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⑦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⑧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⑨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⑩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11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12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后也跑回家了。

13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14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15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16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17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18  “小格——!小格——!”

19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20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21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22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23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24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了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25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26  “一夜刚好耕完。”

27  “啊……达子!”

28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29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30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31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32  “驾上我的轻骑!”

33  小格不作声了。

34  达子问:“你做什么?”

35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36  “你编蓑衣吧!”

37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38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39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40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41  小格笑了。

42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43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44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45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46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2015安徽)《蓑衣》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                                                                           

                                                                               

                                                                               

 

【答案】抵触——感动——欣赏。开始时小格对达子有些敌意、恼怒,认为他看自己笑话;当达子提出两家一起耕地时,小格心里一热,内心有一丝感动;看到达子连夜为自己耕好的土地,小格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当达子提出编蓑衣的建议后,小格先是误会而后高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