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 三人解析
(2015-06-25 12:16:24)
标签:
情感 |
他——
含羞草木特制的小舟是他的栖息之地,而承载他和小船的河水是他寻找心灵寄宿的小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就在那条小路上走着,一刻不停地寻找,他把精神寄托个周围,那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空间,在把希望寄托于远方。在那里,他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虽然,在那条河上,父亲可以过上全然纯粹的生活,少了烦恼,多了宁静,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满足。然而,即使父亲远离现实,但他不能彻底的摆脱现实,他还需要衣食,这样生命才可以继续下去,有了生命,理想和精神才有所寄托。
然而,父亲最终是失败了,他穷其一生来寻求心灵的彼岸,可是他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当儿子答应替他的位子时,他答应了,以为世俗之中还有懂得他的人,放弃了继续漂流,怀着美好的希望去寻找精神上的朋友——他的儿子。但,他还是失望了。他以为儿子理解他,懂他,和他一样有着相同的理想,相同的内心。可儿子见到他时的恐慌和逃跑,给他沉重的一击,一切都是骗人的。他永远是个孤独者,没有任何人理解,就连等他多年的儿子也是那样。父亲,他终于没有了任何消息,彻底地消失了。
父亲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他有勇气寻找着自己内心的安慰,与其说是安慰,不如说是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希望,一个精神的寄宿。然而,他失败了,他花了多半辈子的寻找,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河的第三条岸。
也许,我们会笑父亲的愚昧,会笑父亲的固执。可有时,我们不得不被父亲的勇气所折服。父亲逃离空虚琐碎的生活,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管别人的眼光和舆论。我们都是世俗之人,即使自己有那样的想法,我们会义无反顾的追求吗?至少,我不敢,我是个懦弱的人,没有那种超俗的勇气。正想别人说的,我佩服那些能干得了自己干不了事情的人。
也许,有人会嘲笑父亲的荒谬,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河岸。然而父亲的荒谬也正是我的荒谬,而我只是一个思想上的荒谬,精神上的荒谬,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寻找河的第三条岸。因为,正如前面所说我是个懦夫。
生活在物质富裕的海洋上的一个精神贫乏的孤岛上,在无聊琐碎的生活之中添加了空虚的佐料,无论你如何的狂欢,还是驱赶不了内心的苦闷,无论你身边有多少的朋友,也赶不走内心的孤独。然而,潜意识里总有一种幻想,感觉在某个地方能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之处,那个地方是你应该去的地方,于是疯狂地寻找。上网,QQ聊天,打游戏…当时,沉迷于其中,忘乎所以,可一切结束后,内心只有更多的空虚和罪恶感。
在现实之中,我迷失了方向,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内心充满着恐惧,彷徨和无措。以前,我没有自由,在一条大人们铺好的路上走着,我叛逆者,希望得到自由,希望摆脱他们的控制,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现在,我自由了,没有大人的束缚,路在自己的脚下,任自己选择,可是我却迷失了,彷徨着,迟迟不敢迈下一步,希望有人给我领路。我就那样的矛盾,那样的贱的生活。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欺骗自己,忙忙碌碌地生活,只有忙碌才能减少内心的空虚和罪恶之感。忙碌却盲目生活着,不曾也不敢去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每当碰到这样的问题,就如在路上遇到大石块,能绕则绕。我不敢设想自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毕竟是个很大的问题,不是我能想的。然而,我总不能为生活而生活吧,为忙碌而忙碌吧,这岂不是没罪找罪受。事实上,我却有那种自虐的倾向,喜欢做哪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喜欢说一些自己不喜欢说的话,也许这叫虚伪,像涓生一样的虚伪。人们总是亲君子而远小人,而虚伪的人既非君子也非小人,但偏 向于君子。与小人相比,人们更喜欢虚伪的人,因为他们是伪君子,打着君子的旗号,干着小人干的事。可我认为,小人虽可憎,但他是实诚之人,伪君子就是披着羊皮的狼,相比之下,小人比伪君子更好。这种种罪名加起来,可见我不是一个好人。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来我的朋友,周围的人都算不了什么好人。子不教父之过,看来,我的父亲也被拉下水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的老师也成了父亲的陪伴,都占了我的光。最后我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其实,我不想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有人说天下有两种人,就拿吃葡萄来说,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第一种人是乐观的,因为他们吃的是剩下的里头最好的,另一种人是悲观的,他们吃的是剩下中的最差的。但正如钱钟书所说,事实不仅如此,前一种人只有回忆,而后一种还有希望。我是后一种人,按照钱钟书所说的,我还有希望,还有救,也许不会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只是,我的希望就像父亲的第三条岸一样,是个幻想,那是一个很遥远的不知去哪寻找的希望。与其说是希望,倒不如说是和父亲一样的第三条岸。父亲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第三条岸,寄托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我永远是个胆小鬼,不敢去追寻,只能做个默默地等待着,怀着希望去等,带着失望而归。也许,我就像《河的第三条岸》的主人公一样,脚踏着现实和理想两条船,把精神寄托在理想之上,寄托在河上漂流的父亲,对现实中的一切,不屑一顾,总觉得现实是那样的虚伪,那样的世俗,可当面对精神的寄托者时,却像主人公一样恐慌、不知所措、然后逃跑。文中的“我”永远活在现实和理想的边缘,他摆脱不了现实繁琐的生活,同时抱着追求理想的希望。他最终才是真正的失败者,现实中他是孤独的,理想中他是懦弱的逃避者,他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过着不愿意生活的生活,永远处于尴尬的境地,孤独一生,死后让别人把他装在一只小船里,
主人公一样不屑母亲的现实,畏惧父亲的理想。加在现实和理想之中生活,最终死亡后的孤独漂流而告终。生活之中,要么去追求现实,追求物质生活,永不回头。要么像父亲一样,撇开尘世的繁琐,去义无反顾的寻找河的第三条岸,来寄托自己的精神。千万不要做一个脚踩两只船的人,那样会活的更累,活的更没价值,尽管不知道价值究竟为何物。而现实之中,纯粹追求极端的人有几人?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能做到父亲和母亲的那两个极端?我没有自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