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木叶的教案

(2011-10-14 11:02:55)
标签:

杂谈

百度文库中中学教育高二年级高二语文有个说木叶完美共45页的PpT很好。

 

名句填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
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
说木叶
本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说明在诗歌中为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这个现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懂得诗歌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能辨析诗歌中熟悉的意象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诗歌的趣味,提高赏析诗歌的水平
提高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完善一个人的素质
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1 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质2  抓住文章的精髓
作者介绍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2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北大中文系教授。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摸清写作思路
方法  找体现写作思路的重要句子,再作分析综合。
1
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分析有典型意义的诗句出发,引出一个看法 )
2
 先说明木叶就是树叶,词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3
诗人们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4
为什么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5
不肯放弃木叶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6“
其中关键显然在这一字。
这样前三段不仅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且开始触及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第三段的末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个。这一句也就成了下文的领起句。
分析字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抓住重要句子
首先我们似手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去什么场合才用字呢?和末句这还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要说到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要说到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六段的首句“‘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所暗示的颜色性
这三段是阐述诗人们钟爱的原因,从而揭示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最后一段作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暗示性。

第一个特征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个特征是暗示了它的颜色。

第三部分(7)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本文精髓 木叶的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在第四段中作者从分析诗人在什么场合才用字入手,指出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许多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并引吴均、曹植的诗句将的不同形象意境、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个特征是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种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又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种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又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思路: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入手,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说木叶的教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