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白居易孟郊顾况长安赋得古原草送别《天人长安》金榜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央视最近拍了一部五集的《天人长安》纪录片,介绍古都长安的历史、人文,颇富知识性和趣味性,值得一看。然其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我只认真看了其中的第二集《一日看尽长安花》,现将其中几处错误或者说不准确的地方胪列如下。
先从本集的题目说起。“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中唐诗人孟郊的《登科后》一诗。全诗为:“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一生潦倒,最初的科场就不甚得意,考了三次进士不中,最终于贞元十二年第四次时登第,已46岁,欣喜之余写下这首诗。除《游子吟》外,这恐怕是孟郊最为人传诵的诗歌了。纪录片中曾全引此诗,但诗歌的第二句却是“今日放荡恩无涯”,“思”字被改成了“恩”字,让人十分费解。孟郊此诗在文字上的确有不同版本,即从第二句来看,“今日放荡思无涯”一作“今日坦然未可涯”。两种版本文字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坦然”一词与诗人“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情感不符,因此,通行本的文句更能体现诗人屡考及第后的激动之情。即使我们抛开版本问题不论,片中将“思”改成“恩”也是明显错误的。古籍流传至今,文字的讹误在所难免,其中有一种情况就是因字形相近而讹。“思”“恩”二字的确十分相似,但就孟郊此诗歌来说,却并不存在这样的错讹情况。片中的错误,着实不应该出现。莫非央视的撰稿者引此诗时,脑袋中想到了“皇恩浩荡”一词?
除了孟郊此诗,片中还引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最后两句,也是最为著名的两句。片中的文字是:“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诗在文字上也有不同版本,不过是很小的差异:其中的“绝”字,日本的那波道圆本白集和《文苑英华》本《长恨歌》皆作“尽”。而前面一句向来没有文字上的不同版本,都作“天长地久有时尽”,而非片中所引的“天长地久有尽时”。虽然只是两字的前后颠倒,但如果背诵过此诗,似乎也不应该犯这样的小错误。
片中还曾讲述了白居易谒见顾况而得其夸赞一事。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首见于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其文为:“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因为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两个公案。一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写作地点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白居易是否有谒见顾况的事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其首句,通行本作“离离原上草”,而张固引文是“咸阳原上草”,因此,很多人认为乐天此诗写作于长安。实际上,仅从诗题上来看,此诗乃是白居易准备应举的练习之作,其写作地点当在其生活了很长时间的符离。符离本是徐州的一个县,后来因为其南境的埇桥在汴河上,属于汴河漕运的关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元和四年合并了几个县,升为宿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关于符离县的得名,唐代宰相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说:“《尔雅》曰:‘莞苻离也’,以地多此草,故名。”白居易早年长期生活在此地,诗则很肯能就是作于多草的符离县。而咸阳原,也叫咸阳北坂,因为风水好,周文王、武王及汉武帝、唐太宗、高宗等人的陵墓皆在此地,因而,民间有所谓的“江南的才子,北方的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的谚语。看来,这似乎不是一个送别的好地方。张固将白居易的诗句改成“咸阳原”,大约是为了配合白居易于长安拜见顾况的故事。白居易初上长安应举在贞元十五年,但顾况在贞元五年就被贬去南方的饶州,还曾在被贬的途中与韦应物在苏州有过聚会,因此他绝对不可能在长安与顾况相见,所谓顾况夸赞白居易一事也纯属传说。对此,傅璇琮先生在其《唐代诗人丛考》中的《顾况考》一文中有详细的考证,有兴趣的可以找过来读一读。白居易是唐代科场得意的代表人物,十年之中,进士试、吏部试、制举,皆一举及第,与孟郊、韩愈等人蹭蹬科场多年不同。因此,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很会考试的形象,关于其早期的一些故事,也多与科举有关。其拜谒顾况的故事大约就是因此敷衍成的。这个故事的确幽默生动,但终究不是事实。央视在片中讲这个故事以提高片子的趣味性,未尝不可,但是否可以用三言两语提醒一下这个故事仅是传说呢?
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表述的不准确。片中提到金榜题名,说进士及第放榜时,书写榜文是绢帛。实际上,唐代科举发榜的书写材料并非黄色的绢帛,而是黄纸。《唐摭言》卷十五说:“进士榜头,竖贴黄纸四张”,可见是用黄纸的,而非绢帛等丝织品,直到宋代依然如此。唐代还曾出现考生因不满录取结果而撕榜的事情,礼部为了防止考生撕榜,往往先贴出一个所谓的虚榜,然后再贴出正式的榜文。就唐代来说,由于纸张的使用已经普及,朝廷公文等都用纸来书写。李肇《翰林志》记:“凡赦书、徳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并用白麻纸,不用印。……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并印。凡批答表疏,不用印。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凡诸陵荐告上表、内道观叹道文,并用白麻纸。杂词祭文禁军号并进本。”可见即使是皇帝的诏书等也是用纸书写,而非绢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