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围绕例题设计自学提示 李兵兵
(2013-12-27 10:14:26)
标签:
教育 |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有的知识在不同的年级再次出现,难度呈螺旋式上升。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对此类知识完全可能通过阅读和自学,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此前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有了学习,可以这样设计自学提示: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②小数加减法在竖式排列上与整数加减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此不同?由于有旧知识作基础,又有自学的明确提示,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自学状态,认真阅读。这样不需花多少时间就能通过读书自学看懂小数加减法意义和计算法则。而且,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使读书自学带有鲜明的目的性,“读有所思,读有所悟”,所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品质都能得到提高。
例2: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前,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自学提示:1、阅读课本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找一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记下来。3、试着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会了就标上对号,不会就标上问号。4、书中的“做一做”你会吗?请试着做一做。5、再一次看书,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什么,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记下来。
在自学、交流后,学生对教材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
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创设一些自学的机会。所以,老师在讲的过程中应把讲解、点拨放在新知识点上,新旧知识连接点、交错点,知识的疑点与思维的转折点,准确地把握其深度与宽度。老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解决问题的。教师要注重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发现知识的积极性。让上等学生在重、难问题的解决上发挥榜样和带头作用;让下等学生在回答较易问题中受到激励。同时也是学生讲解为主,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