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素养》课程设计

(2008-08-10 06:09:16)
标签:

信息素养

课程设计

杂谈

分类: 教育生态模拟实验室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完整表示应该是《信息素养——一种有关能力培养的新思维模式》。

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的动因,始于学生对课外教学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盲动,在依赖互连网信息过程中的种种认知误区,以及学生对信息素养能力的一知半解。事实上,“信息素养”作为一门课程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课表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年;尽管由于国情的差异性,海外相关教材体系对中国学生有着诸多的“水土不服”,但是,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和实践技能,我们有必要引入信息素养的概念,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从道德层面、知识层面、应用层面和技巧层面来加以了解和掌握。

二、课程结构

本课程主干呈现出逐次递进的特点;而课程载体则充分体现出灵活、机动的特性风格。强调课程主干与课程载体的相对,是充分顾及到学生对应用性知识的参与热情和对承载在一定载体之上的课程内容更乐于接受等因素后的慎重选择。

课程涉及主干部分的范围限定在与基础教育层面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所涉及的信息素养范围内。其中即包括了有关信息、文献与知识的检索、甄别、选择、引用,也包括了对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实现向课题、探究转换的过程,还涉及到有关知识、信息双刃剑的教育内容。

至于课程的载体选择,主要是注重能恰当的阐释主干知识、演绎主干技能和实践主干方法的相关话题。话题的确定一般 包括了老师提供备选方案,与课程之初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从学生中进行提取的双向选择过程。

三、课程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以围绕话题的探究性研讨为主。所以,多采用老师/学生讲案例(故事)、同学热议、教师适时引导的模式进行。教学环境的选择包括了网络机房、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等多种方案。

四、课程安排

[方案一]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学期的课程容量,其中,第一学期的内容主要是以介绍信息素养、信息检索及其技巧为主,与高中学段学生的知识拓展模式以及独立学习训练相适应;第二学期的内容以知识管理、认知心理和思维技巧、新思维模式等应用训练为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诉求。

[方案二]作为一门复合型课程设计,这门课程可透过一系列具备不同典型意义的话题和案例,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揭示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产生的内在机理和信息利用的技巧。通过信息方法论的介绍来帮助同学们科学的鉴别信息价值,掌握信息交流的规律,在了解认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对于知识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正确地掌握学习方法,提升信息收集、鉴别、利用能力,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并初步掌握研究的基本规范和一般流程。同时,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的操作误区,制定行之有效地技巧训练目标。已达到事半功倍、学以致用地效果。对于有兴趣的同学,我们的课程研究平台将始终伴随着大家,并忠实地记录大家探讨、研究的思路轨迹,承载各位的研究成果。

[课程方案一]信息素养(上编)

第一章       信息素养概论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定位、内容特点与实施过程

第二节 信息素养的作用与评价标准

第二章 现代信息资源检索

第一节 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与信息检索原理

第二节 信息检索的途径与信息检索语言的组织

第三节 信息检索系统的定义及对信息检索结果的评判

第三章 常用工具书查检

第一节 工具书的结构及常用排检法

第二节 中文社科类、综合性工具书的检索

第三节 中文科技类工具书的检索

第四章 网际搜索引擎应用指南

第一节 认识搜索引擎从主题词、关键词与自由词的区分开始

第二节 提问的智慧与搜索技巧

第三节 常用搜索引擎及其比较

第五章 信息加工与信息应用——信息方法论

第一节 全文信息的提炼与描述性信息、浓缩性信息的加工

第二节 综述信息的处理与探究性信息的撰写

第三节 信息的有效组织

信息素养(下编)

第六章 信息交流与知识管理

第一节 只有流动的信息才能产生作用、信息交流从零次文献开始

第二节从学习系统的角度尝试知识管理、常用的知识管理方法

第三节 尝试过新闻组和BBS

第七章 认知心理与思维技巧

第一节 我们学会思考了吗(积极性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

第二节 巧妙运用底线思维、过度思维和零度思维

第三节 思维技巧的综合运用

第四节 思维魔鬼训练法练习

第八章 新思维模式的诞生

第一节 记忆力的开发与训练

第二节 判断力训练

第三节 创造力训练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第五节 新思维模式的诞生

第六节 综合作业训练

[课程方案二]课程的另一个设计是,将其整合成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通过适当的载体(这里是西域文明)的演绎来深化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主题;通过探究古老而神秘的西域文明,来激发同学们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型思维过程。掌握灵活驾驭和运用各种知识手段,通过创造性的学习、吸纳来达到充实头脑、提升自我和独立思考、开发潜能的目标。运用课程捆绑的形式将有关素养能力的训练融入于对特定人文现象的探索与梳理之中,尝试形成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如:

1.西域文明的概念界定(全新定位信息概念);

2.游走在悠悠的西域文明历史主线上(审视信息线索及其传递过程);

3.在西域文明探究中给予个性的话题联想(有主题的信息关注和收集);

4.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一:东西方文化的成型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掌握信息加工方法之一;描述性信息的加工,浓缩性信息的揭示);

5.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二:西域文化交流的轨迹追踪(掌握信息加工方法之二;综述信息的处理,全文信息的提炼);

6.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三:在西域文明中占有独特位置的宗教文化(掌握信息加工方法之三;探究性信息的组织,新信息的提炼与表述);

7.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四:文人笔下的西域文明(掌握信息加工方法之四:只有流动的信息才能产生作用,信息交流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8.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五: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今昔谈(成熟信息与创新信息的比较)

9.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六:寻迹濒于泯灭的西域文明(思维判断的信息归纳);

10.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七:西域文明与西部开发的相关性(信息需求与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11.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八:西疆邻邦面面观及西部的战略地位思考(学会思考,巧妙运用底线思维、过度思维和零度思维);

12.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九:印度的崛起与南亚的格局(从学习系统的角度尝试知识管理);

13.西域文明的典型思考之十:西域文明对现代文明的传承与借鉴(常用的知识管理模式);

14.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结合知识探究命题的综合课题能力开发);

基于交流的独立思考是信息创新的必由之路(有关信息素养标准的小结);

五、课程时间

    本课程教学时段跨度为一学期。大致需要27个课时的教学训练时间。在节奏上通常掌握为前半段以老师系统讲解为主,愈往后,学生参与的程度逾高,学生之间的伙伴教学状态愈强化的特点。在小班制的教学环境中,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能充当评判的角色。

六、课程评价

    “信息素养”课程的评价方法,采用课堂参与性评价、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小课题、小论文、小主持成绩的参考,以及作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比例大致掌握在433

七、参考书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需要标准》

《美国信息素养标准》及各国信息素养标准(教育类)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检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